高校作为我国科学研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凭借其较为齐全的学科门类,在跨学科研究中优势更突出,成为了我国重大科技突破的重要策源地、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重要蓄水池。 重庆科技学院坚持“四个面向”,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紧贴石油、冶金行业需求,开展有组织科...
安全绳、防护服、救援车……这是我们伸手可触的应急装备;而应急通讯、监测预警、处置救援……则是我们身边不断扩展的应急产业方向。预计到2025年,中国应急产业产值将达1.82万亿,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态势。
山西新闻网重庆讯 五月是激情的五月,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举行;五月也是崭新的五月,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启动30周年校庆。 5月26日,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走进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当天,网媒行与校庆启动撞了个满怀,迸...
专业群建设是推进高职院校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2021年7月,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入围重庆市高水平高职院校培育建设单位,工业机器人技术入围重庆市高水平专业群。
5月26日,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进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活动中,记者们特意前往人工智能学院的人工智能大数据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参观考察。
如何培育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5月26日,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走进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下简称高基地)揭晓答案。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是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之一,多年来,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坚持以重庆市高基地与地方主导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的原则,以“双...
“学校如何锚定‘双高计划’建设目标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5月26日,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重庆科创职业学院现场,北青网记者姜泽菲提问到。 “‘双高计划’是高职院校自我认知的再出发”面对记者的提问,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校长陈流汀表示,学校通过推动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打造学...
超2000平方米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园区1.2万平方米的智慧生态农业项目基地、7个“产学研创”基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400余万就业创业支持资金……5月26日,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进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纷纷被科创晒出的一组数据惊叹。 ...
校园里有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企业产业园区里也有学生专注学习的身影,学生在企业生产第一线学习专业技能…… 5月26日,这是来自全国主流网络媒体40余名记者走进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见到的场景,也是学校探索校企“双驱动,六协同”合作模式,推动产教融合“向深里走”,促进校企合作“往实里去”的现实场景。 ...
三十年的春华秋实,风雨兼程;三十年的开拓进取,砥砺沧桑。2023年是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建校30周年。
2022年6月14日,《新闻联播》用约2分钟报道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产教结合育人,切实解决“就业难”问题。7月31日,《焦点访谈》再次报道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就业技能等方面的育人成效。
“制造强国、强国有我”。5月26日,在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重庆科创职业学院现场,40余名记者正在现场观摩智能制造学院教师党支部举办的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同志踊跃发言,纷纷谈体会、讲心得。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保证。多年来,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以高水平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山西新闻网重庆讯 5月24日早晨,重庆市高新区一辆大巴车,穿越大学城行至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西门。车上是满心期待,慧眼如炬的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
建设技能型社会是国家全面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原始创新主战场,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5月,在“双高”建设的关键时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再次对原有专业群进行改造升级。 自此,从2017年到2021年,学校专业群历经三次调整,不断优化组群逻辑、精准对接产业、发挥集聚效应,通过14个专业群的重组优化与升级,最终形成“高峰高原高岗”梯次发展格局。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韦燕)打造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5月24日上午,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进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实地探访“双高”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开挂”人生。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 在此战略目标指引下,西部(重庆)科学城承载着川渝携手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梦想。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走向开放和国际化的过程。国际影响力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2022年10月18日,伴随着掌声与欢呼声,李小松站上了冠军领奖台。这一刻,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实现了建校以来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零”的突破。
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有一堂课,它伴随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它不仅在课堂上,也在田间地头,生活点滴之间。
2023年,首轮“双高计划”建设周期迎来收官之年。作为首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近年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主动把握数智时代的变革机遇,以数智技术赋能人才培养与治理改革,在办学探索中不断凝聚“数智重电”特色,助力区域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5月9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在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2023上荣获“华为ICT学院最佳合作奖”,截止目前,已连续8年获此殊荣,全国唯一。于学校而言,这是一份肯定,也是一次跨越;于职业教育而言,这是一次探索,更是一次突破。
山西新闻网重庆讯 去年10月,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生李小松以优异的表现,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光电技术项目中斩获金牌,用一颗中国匠心,让世界看见“中国制造”的青春未来。 今年4月,学校“90后”党员教师张春阳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职教领域成功“火”出圈。
剪纸、版画、国际象棋、拳击、足球、葫芦丝、口风琴......时下,这一项项体艺项目已经在重庆大渡口区各所校园内扎根,“圈粉”无数。 近年来,大渡口区坚持以“一校一品”建设为抓手,中小幼一体化衔接,五育融会贯通发展,区域平台定期展示,夯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一校一品”“一校...
教育评价是“龙头之战”,是“最硬的一仗”。如何以评价为突破,撬动区域教育改革,激发教师内在活力,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5月23日,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来自全国的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对重庆大渡口区区域教育评价改革实践进行了实地探访,深入了解了该区域探索全面提升教育...
本月,重庆大渡口区启动了“珍爱生命润心成长点亮未来”为主题的中小幼“5∙25”心理健康月主题教育活动。 在心理健康互动小游戏体验现场,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或手挽手,或肩并肩,在“护苗行动”“携手前行”“绽放的生命”“同舟共济”等游戏中体验坚持、互助、信任的力量。
大渡口区委教育工委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和区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围绕立德树人目标,紧抓“思想、基础、关键、制度”四个方面,推动形成信念强、组织强、队伍强、制度强的“四强”党组织,赋能教育强区建设。 区教委机关集中收听收看党...
教育工作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的使命,而教师则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育的灵魂。重庆大渡口区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守“多维一体,教育大渡”核心理念,以“时代楷模”王红旭为师德标杆,推动“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入脑入心入行,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
4月18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届·重庆市第二届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展示研讨会在重庆大渡口区举行。 “为何选址大渡口?”5月23日,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活动中,来自全国的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大渡口,抛出疑问。
4月18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届·重庆市第二届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展示研讨会在重庆大渡口区举行。 “为何选址大渡口?”5月23日,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活动中,来自全国的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大渡口,抛出疑问。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家庭的期盼、孩子的梦想。如何发展优质的学前教育,已成为国家重视、社会关注、人民关心的教育热点。
“公平而有质量”是未来教育发展的着力点。 近年来,大渡口区聚焦“公平”“质量”,通过“1个同心联盟发展共同体,4个义务教育集团”的“1+4”模式,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普通高中教育也是社会关注度最高,对学生学业发展和生涯规划影响最关键的环节。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日前,大渡口区教委副主任张荣庆率队,走访区内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企业,就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适应性、支撑力和贡献度进行了调研,在教育赋能企业发展上探寻新思路、新方案。 5月23日,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
山西新闻网重庆讯 5月22日上午,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启幕,拉开了新时代新重庆新教育: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的序幕。 今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央视网等10余家央媒,四川新闻网、东方网、潮新闻、大众网等30余家地方主...
5月22日上午,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启幕,拉开了新时代新重庆新教育: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的序幕。 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进重庆理工大学 5月23日下午,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央视网等...
对于新工科高校来说,如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5月23日上午,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进重庆理工大学红岩精神展览室(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的记者,实地感受了学校“...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形成教育与科技、产业深度互动新格局、新生态的关键核心。 作为重庆市重点建设高校、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重庆理工大学如何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助推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5月22日上午,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
今年3月21日,重庆几何拓扑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正式揭牌,依托重庆理工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为基础进行建设,该中心成为重庆市首批3个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之一。 重庆理工大学数学学科究竟有何发展“秘钥”?5月23日,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进学校,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
说到实验室,你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小白鼠、白大褂、各色试剂、显微镜……在重庆理工大学,“真相”远不止于此。 新时代下,“创新创业”的地位愈来愈重,可以说是把握着时代的命脉。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完善创新制度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只有完善创新制度体系,才能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充足资金和资源的作用。
作为一所正朝着“双一流”和高水平新工科大学大步迈进的高校,重庆理工大学又是如何创新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5月23日下午,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走进重庆理工大学,进行了实地探访,纷纷点赞该校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一链...
“非常欢迎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的学生,会计信息化方向的学生有多少我们就要多少!”这是大多数合作企业对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毕业生的评价。 是怎样的一套人才培养模式,频频获得业内专业人士点赞呢?5月23日下午,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进重庆理工大学,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人才的汇聚地与培养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肩负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职责。
【人物简介】 彭东林,教授,工学博士。原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合肥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重庆市“两江学者”,重庆市首批学术学科带头人,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好多宝藏老师和同学!”“这首中国风Rap居然是学生自己写的,太有才了吧!”“原本只知道重庆理工大学是重庆的麻省理工,没想到它的校园文化如此丰富多彩,太惊喜了!” 2022年6月16日,“6·16与理有约”重庆理工大学首届网上校园开放日揭开神秘面纱,为期近两个小时的校园开放日直播,一时圈粉无...
重庆一所高校培育了一项神奇的“黑科技”,能够对肿瘤“隔山打牛”,它就是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技术,源于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 5月22日下午,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进重庆医科大学,来自全国3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实地打探重庆医科大学,了解这项“隔山打牛”的神奇...
【编者按】 党建引领是一切工作的基石,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障,是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和“动力源”。实践证明,党建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党员队伍的战斗力,进而能够更好地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对组织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
京剧《秦良玉》在重医上演。学校供图华龙网发 近期,京剧《秦良玉》在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同生礼堂精彩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