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我在太原建地铁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3>>新春走基层>>最新报道

时 间
2023
01/13
09:14
分 享
评 论

图为毛新安在地下17米的盾构机主控室内工作。

寒冬腊月的太原,户外气温很低,而在地面下17米深的隧道里,平均温度超过了20℃。毛新安只穿了一件抓绒衣,但很快就出了一身汗,头发湿漉漉地粘在额头上。他是太原地铁建设大军中的一员,每天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忙碌十多个小时。作为一名太原地铁盾构机司机,他在汗水与泥水“齐飞”中保证地铁施工的全速推进,让太原的第二条地铁线渐行渐近。

冬天也是一身汗

6时10分,由中国铁建投资集团联合投资建设、中铁十四局承建的地铁1号线103标段项目部,一间活动板房里,27岁的毛新安被闹钟叫醒。

春节将至,大南门站至桃园路站区间隧道的左线盾构正在加紧施工中,盾构班组是最忙的一群人。毛新安这几天上“白班”,工作地点是在地下深处的狭小主控室内。他是盾构机“奋晋1号”的“舵手”,因此,相比旁人,他要多操点心,也更为忙碌。好在,这条800多米长的隧道,盾构完成过半,胜利在望。

征得同意后,记者戴上安全帽,走到盾构现场一探究竟。从地面入口,不知走过多少级台阶,终于到了地下深处。从这里,要继续在平行方向行走573米,才能见到正在作业的盾构机。

毛新安一再提醒不好走,但记者显然有点“轻视”这点距离,夸下海口:“几百米,轻轻松松,顶多7分钟就到。”没想到,这一趟足足走了20分钟!

这条隧道,是未来列车的“跑道”。已打通区域的管片壁上,有一条临时搭建的施工通道,很窄,只能容纳一个人缓步而行。所谓“路面”,是悬在半空中的铁丝网,走在上面略显晃悠。

终于走到盾构机处,记者的后背都是汗,安全帽下也是湿乎乎的。这里的气温,与地面上反差巨大。

期待打通那一刻

盾构机的主控室,面积不足2平方米,空间狭小。操作平台上有6个屏幕,同步显示着注浆、注水、测量、运转等各种参数。还有两台电脑,时刻精准定位和导航。屏幕下方还有20余个按钮,用来操控盾构机的各个功能。毛新安在岗时,每一刻都要全神贯注地盯着操作界面,同时根据各种工作参数,随时调整盾构机的工作状态。

此时,记者站在旁边,可以听到盾构机的刀盘和刀片在不停地旋转,发出巨大的轰鸣声,随之削下来的土会落入到土舱当中,通过螺旋机和不停运转的皮带运输出去。盾构机每前进1.2米,施工人员就会立即将弧形的预制管片运送进来安装到位并固定好,整个隧道工程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向前推进。

“在地铁施工中,对我们测量的精度要求特别严格,在水平跟垂直掘进过程中,偏差与轴线不能相差5厘米。另外,大南门站到桃园路站的地层以砂层为主,在推进过程中得保住上部的土压力,避免地面沉降。”盾构机每前进一小“步”,都要万分小心。因此,毛新安不敢有一丝马虎,午饭时也不能离开主控室。

他说:“这是一项复杂而枯燥的工作,我一般都是在‘驾驶室’里待着,这样才踏实。快了,我期待着打通的那一天,那才是一名盾构机司机的‘高光’时刻。”

太原是个好地方

“太原,我是头一次来,这里是个好地方!”这个工种特别累,坚持下来的大学生少之又少。毛新安的老家在陕西省汉中市,别看年纪不大,工作以来,已先后参加过北京、广州、青岛、济南等城市的地铁建设,一年前来到太原,他立刻喜欢上了这里。

不过,他还没有机会仔细欣赏这座城市的美丽。因为隧道掘进开始后,盾构司机两班倒,早上7时到晚7时,再从晚7时到次日7时,12个小时都在地下工作,整天见不到阳光,白天黑夜颠倒,刚干这行的时候人总是有点蒙。“在隧道里根本感觉不出是白天还是晚上,满脑子都是注浆量、推进姿态、推力和扭矩。”他笑着说:“等隧道贯通了,我一定要在白天,好好逛一逛太原。”

眼下,毛新安无暇去想过年的事,一年到头,尽管与家人聚少离多,但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自豪。他说:“太原已经有了一条地铁线路,我们十四局也参与建设了,但那时候我还没来,等另一条也修通,我一定会坐上体验,那个时候肯定特别自豪。”

记者 李 涛 通讯员 肖兰伟 文/摄

(责编:褚嘉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