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灵丘:乡村文明之花在绽放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灵丘:乡村文明之花在绽放
灵丘县岸底、黑龙河、小寨等8个村的村民集体演出的“村晚”,在线上获得250多万人观看。图为演出现场(资料图片)。
11月23日,记者来到位于灵丘县东南山区的北泉村。这里四面环山,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北泉村大力打造集文旅休闲、绿色康养为一体的美丽村庄,旅游年收入突破300万元,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文化振兴结出了丰硕成果。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振兴,更要文化振兴。灵丘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保护发展本地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为手段,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牵引,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让村民深刻感受到文明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邻里乡亲守望相助
新风俗引领社会新风尚
“我们孩子已经能从1写到10了。”东河南镇小寨村的白永菊高兴地告诉记者。白永菊十年如一日将自己收养的脑瘫儿童拉扯大,慢慢教会其走路、说话。2021年,白永菊等19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被评选为“灵丘好人”。
邻里乡亲守望相助,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灵丘县在纵深推进“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工作中,将乡村文化振兴同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有机融合,让公共文化供给适销对路,打造了12个县级文明实践基地,建成基层文明实践阵地600多个,实现了中心、所、站三级联动全覆盖,形成了“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精神文明成果延伸到底、涵盖到位,可检验、可共享。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已成为乡村振兴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依托总队为统领、专业志愿服务队为骨干、互助型志愿服务队为基础、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组织架构,灵丘县650余支志愿服务分队当好理论政策“宣传员”、主流价值“领航员”、移风易俗“倡导员”、疫情防控“战斗员”,常年活跃在乡村街巷,引领形成邻帮邻、户帮户的和谐文明好风气,让新风俗引领社会新风尚。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点亮农民高质量农村生活
日头偏西,独峪乡独峪村的李大爷早早就坐在了戏台前,等着看“文化下乡”革命题材电影展演。“我最喜欢看《地道战》,那是我们这代人鲜活的记忆。”李大爷告诉记者,看电影已成了他农闲时的生活日常。
每年的“送戏下乡”“送艺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丰富了灵丘农民的文化生活。
不仅如此,该县还建起了“县图书馆、城市书房+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服务中心”的文化供给体系,实现了全县乡村图书借阅服务全覆盖。乡村文化服务中心、县文化馆、县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更是为全民阅读、全民学习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平台。
“感觉自己站在了央视春晚舞台的中央!”灵丘县演员刘国宁对自己参演2022年小寨“村晚”念念不忘。这是一台由岸底、黑龙河、小寨等8个村村民集体演绎的“村晚”,融舞龙舞狮、地方说唱、红色故事于一体,村味、年味、春味十足。这场“村晚”既接地气,又够时尚,还开启了现场直播,250多万观众在线观看。
赵北乡农民运动会、下关乡插秧节、柳科乡芍药节等由基层政府借力农事主导主打的文化活动持续发酵,点亮了乡村文化生活,更推动县乡村三级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了群众对更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
目前,灵丘已形成了“传承人带动+爱好者参与+政府部门和乡镇村支持”的多元文化服务体系,乡村群众文艺队伍、乡土文化能人艺人、乡村文化带头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村村都有文艺队,随时都能舞、随时都能唱。
传承发展传统文化
乡土文明焕发新生机
2021年3月,灵丘罗罗腔剧团的4名演员赴央视戏曲频道录制剧目《小二姐做梦》,让来自地方的国家级非遗文化登上了央视舞台,这是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一次跨越。灵丘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新资源,精编《白罗衫》《黄牛县令》《花烛恨》等新剧目,主动走出去进行公益演出,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等各类展会活动,让罗罗腔非遗文化迈向了一条自我变革的阳光大道。
从忸怩到自信,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不仅需要对自身的高度认同,更需要综合施策、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2022年元宵节,大涧云彩灯、北水芦小曲、腰站舞狮在县城街头的群众表演中大放异彩。这其中,落水河文化大院功不可没。灵丘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56项,落水河乡占比很大。该乡建起文化大院,让各类文艺队伍随时可以进行排练展演,还有专家定期上门指导。
除了进京城、进大院,该县还通过抓认定、广申报、促提升,组织优秀非遗文化进景区、进学校、进农村,促其焕发新生机、得到新传承。
文化遗址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烽火年代的留存。在革命老区灵丘,光红色文化遗址就有190多处,数量占到大同市的一半,位列10县区之首。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该县不断推进文化与旅游互促共融。下关乡杨庄村、独峪乡曲回寺村今年拟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位于杨庄的白求恩特种外科医院遗址,旧址保存基本完好;曲回寺村唐代石雕组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里建有石像冢博物馆,可供游客参观……文化遗址正变得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
不久前,大同市第三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在灵丘县独峪乡花塔村举行。以文兴旅、以节造势,艺术与乡村契合,传统和现代交融,灵丘县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本报记者杨晓明 通讯员王鹏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