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2>>网络公益工程

时 间
2022
05/12
11:47
分 享
评 论


  2020年11月,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果。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书写了减贫奇迹的精彩山西篇章,向党中央、向全省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客观而言,山西脱贫地区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抗风险能力不足,面临可能返贫的挑战。为此,我们要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作出更大贡献。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旅游方式。生态旅游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比较有效的手段,在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潜力巨大。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稳定增长的趋势,人民收入不断增加,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体现,而且有助于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加大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力度,是保证脱贫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一环。山西太行山地区独特的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形成了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区域内生态旅游已具规模,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增收效应显著。目前,山西太行山脱贫地区迫切需要建构以稳定脱贫成果、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旅游防止返贫干预长效机制,保障生态旅游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多举措完善基础设施,夯实生态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山西太行山片区8个县应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乡村公路和旅游专用公路,提高交通通达性,努力实现“内联网,外联通”,形成“城景通、景景通”的路网新格局。同时,注重与沿途景区环境协调,因势造景,对沿线现有服务区、养护区、停车区等设施进行改造升级,达到便捷舒适的行车要求。继续加强与当地通信企业合作,改善当地的通信网络构架与通信质量。利用光伏发电实施景区和乡村的“亮点”工程,扎实推进“厕所革命”与村容村貌改善工程,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以便能让游客欣赏到绿色田园风光。增加农家乐和民宿数量,规范服务标准,严格把控食宿的安全与价格,让游客玩得放心、留得舒心、住得静心。
  多部门加强协同与合作,持续提升生态旅游增收效率。生态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必须加强部门间协同与合作,联手推进工作,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促进百姓增收。旅游部门要组织乡村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如乡村旅游推介会、民俗文化表演节、采摘节、摄影节和特色产品展销等,亦可通过抖音和微博等新媒体进一步提高本地区生态旅游的知名度。林业部门要依托大同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五台山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提高森林覆盖率。环保部门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完善环境监测和监督执法体系,积极整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的问题。文物部门要加强文物保护和修缮,保持古城、古村落景观的原生态,并积极申报国家、省、市保护名录。各部门分类指导,通力合作,着眼本区长远利益,持续提高生态旅游对老百姓增收的效率。
  多创意打造专属旅游形象,强化品牌效应。统一规划本地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推出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的自然旅游与人文旅游产品,打造各县专属生态旅游形象,争取在周围知名景区中脱颖而出。利用标志性景点或特色文化设计地区旅游形象,如“康养阳高”“灵动广灵”“清凉五台”“恒山浑源”“秀美灵丘”“边塞古堡天镇”“黄花之乡云州区”“佛国北门繁峙”等,形成鲜明差异化形象。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营地、深度体验园、旅游文化创意园等生态旅游新业态,开发高山滑雪等休闲旅游产品,完善现有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最大限度降低冬季旅游淡季的负面影响。在坚持自然资源、历史人文与民俗风情相结合的原则下,开发各县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和生态旅游线路,依靠良好口碑赢得更多游客的青睐。
  多维度培养人才,提高各类相关从业人员素质。政府应继续整合培训资金,多元化开展后续旅游人才、乡土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提高相关人员专业素养与技能水平。积极参加国家组织的旅游培训,充分发挥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在2015年确定的3个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和15个乡村旅游实习基地的作用,分级、分类、分批开展人才培训。聘请专家开展公益指导培训,培养乡土人才、能工巧匠传承人、技术能人和乡村旅游带头人,带动当地村民取得更大的致富成效。围绕特色产业,开展种植、养殖、剪纸和编织等实用技术与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户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意愿,增强农户“造血”功能。(作者:运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 武海荣)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