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老区看新貌】守好“米袋子” “硬核科技”助力春耕春插主战场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2>>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央视网消息:革命年代,很多老区群众把自家粮食省下来支援部队。如今,这里的人们还在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守好咱们的“米袋子”而努力。眼下正是湖南水稻大面积插秧时节,在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二的湖南,很多“硬核科技”也应用到了水稻种植的各个环节,我们一起去老区的稻田里看一看。

总台记者 尧遥:您见过印刷机,也看过播种机,但您知道“印刷播种机”吗?您看我正操作的这台机器就是它了,机器能把稻种均匀地粘在涂有胶水、60厘米宽的育秧纸上,没有粘上的种子用盆接住后,能再重新回到下料斗里。这样一台“印刷播种机”8个小时就能完成600亩水田的播种任务,相当于人工效率的5倍。

稻种粘在育秧纸上,放一天晾干,再平铺到田垄,撒上一层细土基质,浇水后纸张会分解,稻种就能准确地落到育秧盘里。

绿油油的苗靠“印刷”播种,把它栽到田里也变成了网络化、智能化的精细操作。手指一点,种粮户就能发布耕种需求,农机手在线“抢单”,驾驶闲置的农机设备帮散户种田,价格实惠。机器开过来省人省力,正在工作的“高速有序抛秧机”已实现无人驾驶,从原来的3人操作缩减到只需1人放秧盘即可。

去年,湖南杂交水稻双季亩产达到1603.9公斤,再次刷新纪录。为守好“米袋子”,湖南今年落实早稻种植面积1815万多亩,超省定任务15.2万亩,一批新机具、新技术投入春耕春插主战场,努力把粮食安全稳稳捧在自己手上。

(责编:褚嘉琳、candy)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