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丨悠韵古城新画卷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2>>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足迹>>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时 间
2022
06/22
10:02
分 享
评 论

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侯琎报道 “平遥展示了一幅明清时期汉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199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平遥的这句评语在古城随处可见。这是平遥古城的骄傲,是晋商精神的凝练,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

2022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遥古城,登上城墙俯瞰全貌。他强调,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悠悠古城,流韵百年,正在绽放出崭新魅力。

▲鸟瞰古城全貌

守护古城生命

高大的迎薰门张开臂膀,伫立在古城最南端。已经在古城工作生活15年的讲解员张霄云介绍,南门可迎纳东南方的和薰之风,所以又称“迎薰门”。游客来到平遥,通常是从南门进入古城。

平遥古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现存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除南门城墙段外,大部分至今完好。张霄云说:“我们平遥人有句老话,‘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平遥古城’。”

正值中午,艳阳高照,土生土长的平遥人邵帅爬上城楼。“国家文物局已经批复下一步城墙修缮方案,新一轮城墙保护工程即将开启。”身为平遥县古建筑传统工匠专业技师的邵帅介绍。

▲古城墙的修复方案传承了宋代技艺。

横亘绵延6000多米的古城墙,是平遥人心中最放心不下的“老伙计”。去年10月,受强降雨影响,城墙出现15处内墙女墙大面积坍塌、46处内墙夯土大面积滑落,墙顶海鳗出现5处约1.5厘米的严重裂缝。从那时到现在,邵帅在城墙上坚守了120多个日夜。“此次平遥城墙内墙5处抢险修缮施工中,所用的夯筑工艺沿用了宋朝《营造法式》桢干筑墙之法,古称‘缚椽’。”邵帅介绍,“所用原料中的黄土就取自于古城东南方向冀郭村的黄土,尽可能让古城墙修旧如旧。”

5月19日,因强降雨受损严重的5处城墙已全部修缮完工,并对新修缮的城墙增加了1.5米高的护脚墙。剩余受损城墙的修缮工程,也将陆续开展。

重塑“地下经络”

仲夏时节的平遥城内,传来一阵阵“叮叮当当”的声响。经过4个月攻坚克难,南大街的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即将进入尾声。

平遥古城南大街曾是晋商的主要发源地、历史上的全国金融中心,是这座总面积2.25平方千米的古建筑群的中轴线,散落着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多达23处。如今的古城南大街,不仅是对外展示的亮点,也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

作为古城保护的“百年工程”“千年大计”,平遥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用3年时间“重整”内外。其中对城内总长30.22公里的地下管网进行综合提升改造,覆盖电力、通信、雨水、燃气、消防等方方面面。

▲古城南大街重塑“经络”,力争6月底完工。

“城内有4条大街、121条街道、6600多户居民、19处国保单位、100多处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众多蚰蜒小巷,相当于是给整个古城疏通经脉,将古城原貌原汁原味地保留,施工难度非常大。”提升改造项目副总指挥王龙飞说,“确保古城遗产安全、确保古城历史风貌、确保居民正常生活,是我们改造工程的核心原则。”

午后,几位纳凉的耄耋老人坐在家门前的小马扎上,好奇地注视着眼前这些在古城少见的“钢铁侠”——不停运转的打桩机、无数钢管柱以及黄色的MPP电力排管正在施工人员操作下“大展拳脚”。

预计至6月底,所有工程完工后,古城百姓更加便利,游客游览环境更加舒适。人们都期待着,全国首例如此大规模的古城改造项目,将会给古城带来怎样的姿容和活力。

传承传统手艺

一盏盏红灯笼照亮百年古宅,一坛坛瓷坛酝酿着不同年份的老醋,一件件推光漆器流光溢彩……这座“活着的古城”里,街头巷尾都氤氲着历久弥新的老味道。

老陈醋的香味就是阡陌小街里最好的向导。在一家创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醋坊里,从广东佛山慕名而来的游客周永盛端起一杯老陈醋轻轻啄一口,不禁被酸得皱起眉头,连连感叹:“不一样,真的不一样,老陈醋的浓郁口感果然名不虚传。”

▲南方游客走进古城里的老醋坊,品尝老陈醋的味道。

斜对角的“冠云”牛肉古城旗舰店内,前来品尝的游客对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竖起了大拇指。平遥牛肉的制作十分讲究,技艺的传承由老手艺人传帮带。平遥牛肉项目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天明表示,敬业精神和诚信传统被老师傅反复强调:“学手艺不能急,要磨性子、打基础,做食品更要扎实、讲诚信。”

近年来,制作平遥牛肉的工艺师对切块刀法、急火温火、老汤封顶等技艺进行了继承与创新,让老手艺嫁接现代化生产流程。山西省平遥牛肉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吴根福介绍:“我们即将推出一批价格更亲民的新产品,向全国推广平遥牛肉产品,并积极争取早日成功上市,在中国的平遥打造世界的牛肉!”

创新晋商文化

“请大家抬头望向牌匾的三个字,日升昌取‘蒸蒸日上’之意。实际上,日升昌确实蒸蒸日上……”讲解员平遥姑娘李朝在日升昌票号博物馆工作已有9年。面对游客,她字正腔圆地介绍:“日升昌票号执中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国银行业之先河,创造了汇通天下从货通天下到汇通天下的奇迹。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就是晋商精神的核心之一。”

如今,在号称“大清金融第一街”的古城西大街上,日升昌旧址以“中国票号博物馆”的面貌,向八方来客展示山西历史。2023年将是日升昌票号成立200周年,日升昌票号博物馆目前正在筹划成立票号文化研学中心,让源远流长的晋商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我们牢记嘱托,传承好、发扬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李朝深感责任重大。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平遥推光漆器,也走进了直播间。

对2800多岁的古城来说,时光仿佛于此驻足。手艺人梁海英正在永隆推光漆器店的后院对新作品进行贴金;讲解员陈晓琴在平遥县衙大堂前为游客讲述中华楹联文化;八旬老人郭成先与老伴在自家院子里端起了面碗;刚刚看完《又见平遥》的游客还在意犹未尽……一幅绘就古城新韵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