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元宵“滚滚”财源到

——太原市晋祠桂花元宵产业发展侧记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2>>新春走基层>>要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20209_7d20fb37107d17f66fd429fe82ae12ef.jpg

晋祠桂花元宵传承人正在制作元宵。本报记者姚凡摄


  “元宵蛋蛋真叫好,容易制作味地道,香浓可口很奇妙,传统美食更新潮……”2月8日,农历正月初八,晋祠桂花元宵又迎来了销售热潮,晋祠桂花元宵传承人韩福元唱起了歌谣,脸上乐开了花。
  在太原市晋源区广为流传的晋祠四宝之一“元宵蛋蛋”就是晋祠桂花元宵。晋祠桂花元宵起源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凭借得天独厚的晋祠大米种植条件和对传统制作工艺的坚守,晋祠桂花元宵传承至今,被誉为中华元宵的鼻祖和北方元宵的代表。
  在晋祠桂花元宵制作车间里,记者看到三台3米多高的自动石碾机轰隆作响,一遍遍碾压着晾晒好的江米。磨米、炒馅、滚元宵,韩福元一家忙得不亦乐乎。
  “碾米用的自动石碾机在提升碾米效率的同时,依然保留了古法制作,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晋祠大米的原汁原味。”提到晋祠桂花元宵的制作,韩福元介绍,一泡、二淘、三晾、碾米、炒作、做馅、滚制……一颗地道的桂花元宵,要经过十几道工序。
  韩福元作为晋祠桂花元宵第三代传承人,秉承传统工艺,坚持不断创新。如今,韩福元把制作手艺传给了儿子,志在把这项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传承下去,把晋祠桂花元宵的品牌叫得更响。
  韩福元忙着滚元宵的时候,他5岁的小孙子韩洪杰也在旁边拿着小簸箩有模有样地滚元宵。看着旁边的小孙子,韩福元说:“没人刻意教,他玩儿着玩儿着就会了。”
  小朋友穿着特制的小号工作服,腰上别着一个玩具小熊,滚元宵的动作特别熟练。记者与孩子聊着天:“小朋友,滚元宵累不累啊?”小家伙还不乐意了,“请叫我韩师傅,韩师傅滚元宵从来都不累!”
  这就是一种传承,一代一代的晋祠桂花元宵的传承人,正在用自己的执着和热情将文化传承下去。
  凭借着50年的元宵制作经验,韩福元制作的晋祠桂花元宵无论煮或者炸,都软糯香甜、口感独特,到韩福元店里买元宵的人越来越多。“每年元宵节前夕,我都要来这里买上几袋桂花元宵,我们这些老太原人要的就是这一口‘老味道’,吃了韩福元的元宵才算过完年。”市民张晋军,手提着两袋元宵,热情地向记者说着。
  韩福元自豪地告诉记者:“这几年,每到元宵节前夕,元宵总是供不应求。今年我们供货的线下超市增加到了30多家,同时还开通了线上销售渠道,晋祠桂花元宵卖到了北京、深圳、广州、杭州、西安等地,每天销量近10万颗。”
  据了解,2017年,韩福元与晋源区制作桂花元宵的同仁一起成立了“太原市晋源区晋祠桂花元宵研究会”,为附近村民提供了更多工作岗位。
  在韩福元的带动下,晋源区长巷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元宵制作中来。每逢节日,街上滚元宵的人家一户挨着一户,买元宵的市民来来往往,很是热闹。元宵滚起来、产业火起来,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让这一传统文化不仅成为舌尖上的美味,也带领着当地的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同样被韩福元带动起来制作元宵的还有杜鹏程。在晋祠镇索村东一座现代化元宵加工厂房内,34岁的杜鹏程和工人们一起忙着滚元宵。淋水、添面、抛馅、滚制,工人们在电动滚筒前操作娴熟、一气呵成。
  杜鹏程介绍,自己打小耳濡目染,深受晋祠文化熏陶,从2017年开始进行市场调查,遍访当地制作元宵的老手艺人,专心研制配料配方,因其配方独特、真材实料、个头大、分量足,元宵一经推出便受到太原市民青睐。
  记者观察到,杜鹏程制作的元宵都“穿”着漂亮的外衣,一个特制塑料托盘包装盒,就像超市里的盒装鸡蛋一样,每个元宵固定在特定的空间里,这样就解决了元宵长途运输易碎的问题。
  市场赢在细节,这一小小的改进,让杜鹏程的线上销售量大幅增长。杜鹏程介绍,今年在原有黑芝麻、五仁、豆沙等传统馅料及无糖馅料的基础上,又开发了巧克力、抹茶等钙奶系列馅料。元宵节前夕,最高单日销售量达20万颗。
  一颗颗圆滚滚的小元宵,不仅撑满了当地村民的钱袋子,也打出了晋祠桂花元宵的靓丽名片,更是让这个具有2000余年历史的饮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发扬下去。

本报记者姚凡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