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在转型发展蹚新路征程上砥砺奋进】文化惠民润泽三晋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1>>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山西回应

时 间
2021
05/16
08:40
分 享
评 论

20210516_6023ba4c006d8f33a104062ec2cf6d4c.jpg

山西省十大群众文化活动闭幕式上获奖团队在演出。本报记者史晓波摄

20210516_0df4a90583c95ffb878fb470f5505f7f.jpg

云冈石窟景区的山堂水殿。资料图片

20210516_cd303c294101286374e5a109eafc02f6.jpg

首届山西工艺美术产品博览交易会现场。本报记者史晓波摄

20210516_d96b00af129d95c41d6c4ee7afa19e3f.jpg

北京文博会“山西三宝”展区前,观展者络绎不绝。本报记者阮洋摄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就不会有真正幸福美好的生活。唯有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我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添彩。
  强力推进“山西省群众文化惠民工程”。2020年4月13日,从省文旅厅公共服务处传来消息,山西省将用5年时间新增投资近8000万元实施“山西省群众文化惠民工程”,更好地服务基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文化惠民工程依托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全省形成合力,推动实施“五个一批”文化项目:打造一批群众文化惠民服务品牌,示范引领带动全省各级开展地方特色文化活动,每年不少于20项;培育一批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每年不少于4000支;挖掘一批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口手相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每年不少于2000名;培养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管理基层阵地和队伍,每年不少于4000人;支持一批专业文艺演出,每年开展送戏下乡一万场。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文化人才本土化、普遍化,文化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品牌化。
  在此基础上,2020年,以“助力脱贫攻坚共赴全面小康”为主题的山西省十大群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惠及群众800余万人次,为全省人民送上一场文化大餐。据了解,今年的全省群众文化活动已经启动,紧扣建党百年主线,围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牢牢把握“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基调,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实效性。
  多措并举办好“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民生实事。2020年以来,省文旅厅不仅加大政策引领,先后出台了《山西省“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工作审核检查办法》《“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省直院团绩效奖励办法》等措施,而且通过精心组织、精选院团、精挑剧目,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经典剧目和贴近生活的新创剧目送到乡村基层一线,送到百姓身边。从2020年开始,截至目前,全省免费送戏下乡演出13730场。
  创新思路,积极谋划更多文化惠民活动。省文旅厅通过筹措资金拓宽文化惠民范围,2020年10月以来陆续启动“学府艺苑”等3个常态化公园露天惠民演出,将省级常态化惠民演出扩展为12个,使省城太原一周七天都有各种类型的惠民演出。目前,2021年省级9个剧场常态化惠民演出和3个“进公园”常态化惠民演出已全面启动,演出内容涵盖戏曲、音乐、舞蹈、曲艺等多个艺术门类,全年计划演出近600场。此外,2021年“免费送戏进景区”活动也于4月18日启动,各级文旅部门于“五一”前后在全省60多个景区集中组织开展了400多场惠民演出。
  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在全省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有效扩大了文化惠民演出受惠群体,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本报记者孙蕊

亲历者说
“云冈学”建设持续推进
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 张焯

  殷殷期盼,言犹在耳。谆谆嘱托,重如千钧。一年来,云冈人牢记嘱托,各项工作卓有成效。一年来,云冈人见证了云冈石窟的新发展:成立云冈研究院,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努力推进“云冈学”建设,积极推进云冈文化建设,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涵,讲好云冈故事。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云冈石窟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黄金时代,我们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勇挑重担、不辱使命,在继续加强对云冈石窟精细化保护的基础上,深挖云冈文化艺术内涵,持续推动“云冈学”向纵深发展,推动云冈文化体系建设深入人心、凝聚合力,让更多人真切感悟中华文化、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围绕重点打造亮点
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程书林

  一年来,省文物局聚焦主责主业,围绕重点打造亮点,将文物保护作为第一要务,实施一批文物保护重大工程。永乐宫壁画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云冈石窟被确定为全国区域石窟寺保护研究中心之一,成立了云冈研究院。持续推进“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重大考古课题研究,文物安全数字化监管系统顺利推进,通过约谈、曝光、专项巡视等组合拳,压实各级党委政府文物保护主体责任。深化文旅融合,讲好山西故事,推出一批文物巡展、联展,三支社会力量基金助力“文明守望工程”。“文物+科技”步伐加快,实施了一批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谋划布局了一批科研基地和文物保护科技项目,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

把革命文物运用好
省文物局革命文物处处长王志军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进一步夯实革命文物基础工作,公布了我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开展了红色文化遗址调查认定、革命纪念馆专项调查、全省国保省保革命文物复核、革命文物数据库建设等工作。扎实推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工作,启动了晋冀豫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规划编制工作,八路军总部旧址王家峪片区、平型关大捷遗址等一大批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水平得到提升。充分利用革命文物资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烈士的故事,精心组织策划了庆祝建党百年系列展览、图书出版、宣传教育等内容的百年庆祝活动,确保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本报记者孟苗

特写故事
守望山西这方乡土

  我省画家张翔洲创作的画作《守望乡土》,立意表现“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通过深入山西农村,体验农民生活,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将人物情境的描写融入叙述故事之中,语言朴素、凝练,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山西地域色彩。张翔洲介绍说,这幅画作从今年2月初开始构思创作,创作了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才完成。
  文化底蕴深厚的山西这方热土,生长了“山药蛋派”这棵大树,枝繁叶茂派生出一系列代表作家:赵树理(1906年——1970年),山西沁水人,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马烽(1922年——2004年),山西孝义人,代表作有《村仇》《一架弹花机》《三年早知道》等;西戎(1922年——2001年),山西蒲县人,代表作有《吕梁英雄传》(与马烽合作)《宋老大进城》《寄语文学青年》等;李束为(1918年——1994年),山东东平人,代表作有《租佃之间》《拦羊娃》《吕梁小夜曲》等;孙谦(1920年——1996年),山西文水人,代表作有《陕北牧歌》《葡萄熟了的时候》《咱们的退伍兵》等;胡正(1924年——2011年),山西灵石人,代表作有《汾水长流》《摘南瓜》《几度元宵》等。
  “山药蛋派”作家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农村充满尖锐复杂矛盾的现实生活,忠实于作者的真情实感,注意写出人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他们笔下的新生活、新人物,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拔高、理想化,而是朴素、厚实、真实可信的。在生活作风上,他们一直保持着农村基层干部以及农民的作风,反映在作品里,作家那叙述故事的亲切、质朴而又风趣的语调,使广大读者产生亲切感。
  张翔洲说,之前就曾拜访过马烽、胡正等“山药蛋派”作家,聆听其教诲,深受其学问感染,故生仰慕之情。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以白描手法绘成各位作家肖像,端坐于茂盛的文学之树,寓意山西文化根深叶茂,富于生命力。

本报记者李婷婷

太行精神的时代赞歌

  “太行山呀嗨,有一个老农民,一辈子勤耕耘,山村有她的根;一辈子为群众,乡亲如至亲;一辈子跟党走,掏心掏肺的真。”4月1日至4月3日,连续三晚,上党梆子现代戏《申纪兰》在晋城市歌舞剧院上演。这是继该剧2020年9月搬上舞台后,经过半年多时间打磨、提升后的再次演出,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在一曲富有浓郁晋东南地域特色的主题音乐中启光,苍翠遒劲的老松树下,老年申纪兰回忆了一辈子扎根西沟的点点滴滴,连续66次赴京参加全国两会,躬身践行“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利益,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的诺言。
  上党梆子现代戏《申纪兰》撷取申纪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故事,讲述申纪兰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及坚持改革的时代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一生不变的劳动本色,再现了申纪兰和乡亲们朝夕相处、甘苦同在的无疆大爱及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的家庭情感。剧中第一主角申纪兰由一级演员、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素琴领衔主演。
  《申纪兰》的主创人员、国家一级编剧张宝祥说,这部剧是以申纪兰最后一次参加全国两会前夕,乡亲们送她的场景为切入点,通过倒叙的方式,撷取申纪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故事,讲述申纪兰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心路历程。
  陈素琴满怀深情地说:“申纪兰以一名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把对党忠诚、为民造福作为毕生追求。她的高尚品格,需要我们大力弘扬。”
  这是一部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亦是一曲太行精神的时代赞歌。

本报记者李婷婷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