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在转型发展蹚新路征程上砥砺奋进】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1>>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山西回应

时 间
2021
05/13
09:16
分 享
评 论

20210513_a843ea219f331e9fed63796e07eca053.jpg

运城市盐湖区陶村镇辛曹村桃花岭上近万亩桃花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薛俊摄

20210513_b2ff568af2332284d8da74123c10a90a.jpg

管涔山国有林管理局羊圈沟林场安子苗圃的工作人员正前往新的草本植物苗圃地整地。张丽媛摄

20210513_bbe2ddc143847a7bffd38c7e06c58ae3.jpg

在万荣县庙前村,汾河万荣段“一泓清水入黄河”。魏永平摄

20210513_2e4cbaa9564ab7d812127d6f83f59f0e.jpg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持久战,近年来,全省上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在实处,多管齐下,不断加大攻坚力度,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场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交上了奋力打赢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山西答卷”。
  5月初,记者走进山西光大焦化气源有限公司厂区,仿佛置身于环境优美的景区,蓝天白云下,红花绿草掩映间,没有一丝焦化厂难闻的味道。该公司副总经理王俊亮介绍,公司通过环境深度治理,被评为全国首家焦化行业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如今,放眼三晋大地,像光大焦化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
  企业有了环境保护的自觉,关键在于政策引领。去年伊始,我省便出台了《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0条”措施,聚焦四大结构突出矛盾,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引导产业合理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并通过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环境监管,倒逼传统产业升级,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倒逼“两高”企业转型。
  改善环境质量是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必要之举,更是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一年来,我省坚持“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五管齐下,咬定PM
2.5和优良天数比例两项指标,建立完善太原及周边“1+30”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部署开展夏季臭氧污染治理攻坚行动、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专项行动,2020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71.9%,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蓝天保卫战首战告捷。聚焦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消劣和优良率目标,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深入开展流域违法排污整治和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2020年地表水两项约束性指标均超额完成国家目标,58个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70.7%,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部退出。坚持“强基础、控风险”,完成全省农用地、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污染地块联动监管机制,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有序推进。
  政策落地有声,成绩有目共睹。日前,从生态环境部门传来喜讯,我省在2020年收获了262个蓝天基础上,今年前3月,全省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不仅体现在污染天数减少上,更体现在空气清洁度的提升上。六项大气污染物指标全面改善,其中,PM
2.5、PM10、SO2、NO2四项指标同比降幅在京津冀及周边省市中均排名第一,与去年同期相比,各项污染物浓度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
  我省将继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联动协同效应,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法治手段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全面有效实施,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推进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坚实的绿色基础。

本报记者程国媛

特写故事
生态修复 表里山河入画来

  五月一到,一冬寂静的黑茶山,鸟鸣啾啾,原麝腾跃。山上的野鸡山林场,春意盎然,热闹非凡。“桂莲,这棵的土已经踏实,能浇水了。我栽下一棵去。”“好的,我浇好就过去。”小蛇头村造林现场,造林工程队的李桂莲边浇水边说,“以前这里都是荒山,一到春天,黄土漫天。这么多年的绿化下来,现在树也多了,草也绿了,都快变成画儿了。”
  远处山坡上乔木林攀坡蔓生,灌木林错落有致。“近年来,我们协调增绿增景增收,实施一体化治理,主攻‘困难立地造林、退化林改造、灌木林改培’。今年16.8万亩的造林任务已完成3.5万亩。如今,站在山顶眺望,五彩纷呈的优美画卷日渐铺开。”山西省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局长李建平自豪地说。
  如画的黑茶山,只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一直以来,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启动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因地制宜,实施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全方位加强林草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十三五”期间,全省实施营造林23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20.5%增长到2019年的23.18%,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绿意渐浓,我省持续规划生态产业布局,联动实施造林绿化务工、退耕还林奖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业产业增收生态扶贫“五大项目”,连续四年惠及52万贫困人口,年均增收10亿多元。
  “家乡环境好了,我还有了收入,这政策真是好!我可得加油干。”依靠生态建设工程脱贫的李桂莲脸上总挂着笑容,“来来,大家让一下,树苗过来了。”

本报记者张丽媛

环保督察 立行立改暖民心

  “以前门口垃圾到处都是,遇到刮风下雨,垃圾吹得四处都是,污水漫到脚,连门都出不了,现在垃圾都被清理了,环境也变好了。镇政府还要给我们硬化路面、安下水,以后的生活就更方便了。”大同市左云县云兴镇南关村村民李宽说。4月15日,在接到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群众举报左云县云兴镇南关村堆放大量生活垃圾的问题后,大同市立即对问题进行调查并迅速整改完毕,得到了群众赞扬。
  当前,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刚刚完成我省进驻工作,各地各部门针对交办问题,立行立改,补齐生态环境“短板”。高音喇叭不见了、扬尘污染小了、环境变得更整洁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转办案件落脚点皆在群众满意度上,困扰群众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迅速解决,获得了群众点赞。
  近年来,我省乘着中央环保督察和省级环保督察的“东风”,多部门联合下大气力整治群众身边的环境难题,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显著提升。当前,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完成进驻我省,从4月7日到5月7日晚,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我省交办群众举报的生态环境问题共31批3092件,我省行动迅速,达到整改时限的前22批2189件,已办结1725件,阶段性办结464件。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边督边改有力推动下,一批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批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问题得到有力查处,一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获得了群众声声赞誉。

本报记者程国媛

亲历者说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级监察专员 李凌昇

  一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攻坚汾河水污染治理。2020年4月-6月,以汾河为重点,聚焦重点断面开展水污染治理攻坚驻市定点帮扶行动,帮助各市解决影响断面水质的突出水环境问题。对汾河流域六市开展水污染治理专项督察,开展汾河王庄桥南、支流文峪河南姚、浍河西曲村等国考断面定点督察,进一步压实地方党政责任。进一步健全攻坚指挥调度体系,先后对汾河及其支流文峪河、磁窑河等区域建立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现协同指挥、联防共处。2020年5月19日,省直各相关部门、汾河流域各市政府召开黄河(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任务调度会,梳理盘点阶段性工作,谋划推进更具针对性措施。2020年7月22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暨臭氧(O3)污染治理攻坚电视电话会议,对下一阶段水污染治理重点任务进行严密部署。同时,继续高效运转黄河(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指挥部。每日通报劣Ⅴ类断面超标情况,每周进行水污染治理情况周报并调度省级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进展,每月向各市党委、政府通报国考断面恶化及超标情况。2020年6月底,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全部退出了劣Ⅴ类水质,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进入新时期,我省将继续做好汾河流域综合治理,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确保水质持续向好。

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治明

  在林局工作已经五年了,看着一寸寸黄沙、一面面石坡一点点披上绿意,我心里无比幸福。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再次激励了我们。一年来,我们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晋北沙区缺林少绿的生态短板,结合自身森林、草原、湿地、荒漠齐聚的区位特点,布局“135781”发展战略,集中打造林草融合、“三化实验”、特色产业、综合保护、生态治理五大示范样板区,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重点推动退化林分改造、困难立地造林等工作。同时,积极拓宽与右玉县合作范畴。截至目前,已完成国土绿化任务20.4万亩。
  我们多年的努力不仅播撒了绿色,还带动晋北沙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林区驻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这些都让我很自豪。

万家寨水务控股集团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先行示范段工程项目负责人 范锐谦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察看生态环保和污染防治情况,对太原汾河沿岸生态环境的沧桑巨变表示欣慰,同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使我们深受鼓舞。
  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先行示范段工程是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先行示范项目,是全省河流生态治理的排头兵、先锋队,它担负着为全面推行“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攻坚冲锋的重大政治使命。去年,先行示范段工程克服了工期短、任务重、疫情防控等困难,加班加点,迎难而上,实现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初步达到本工程先行先试的作用。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地被花卉种植和扫尾工作,预计6月底完工。工程建成后,将逐步恢复河道岸线自然之美,修复河道水陆生态空间,完善防洪体系,形成人水相亲的水利长廊、景观长廊、文旅长廊,最终实现治理段“风光美起来”。

本栏稿件:本报记者程国媛 张丽媛 范珍
版式:刘铁军 制图:王静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