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云冈石窟如何“行走”世界?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1>>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山西回应

时 间
2021
05/08
20:02
分 享
评 论


  “石窟行走的梦终于实现了!”9月28日上午,“云冈石窟行走世界”发布会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行,发布会后,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云冈旅游区管委会主任张焯激动地说。
  此时,在他身后的展厅内,是一个名为“魏风堂堂:云冈石窟的百年记忆和再现”的特展,原大3D打印复制的第12窟“音乐窟”作为展览的一部分,“顶天立地”耸立展厅,如潮的人群行走在五彩缤纷、高大宏伟的石窟间,仿佛穿越了时空,打破了地理的阻隔。“见证了一个奇迹!”来自杭州的一位观众由衷赞叹。
  那么,这个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数字化技术为云冈插上了翅膀
  “是科技让云冈石窟插上了翅膀。”在“云冈石窟行走世界”发布会上,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主任孙英民说。
  云冈石窟的数字化探索开始于2003年,在2012年云冈石窟数字中心成立后,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开始进行自主创新,进展突飞猛进。
  2016年,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大同市测绘院共同成立了“数字云冈联合实验室”,为开展数字化科研工作奠定基石。
  2019年9月,云冈数字化室发布山西省地方行业标准《石窟寺文物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数字化采集规程》和《石窟寺文物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化采集规程》,这是山西省文博系统最早的两个行业标准,对山西文物数字化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云冈,数字化的科研交流频繁,由项目推动的与高校科研合作促使技术不断升级。云冈的数字化团队还对外承接了多项文物数字化项目,绍兴舜王庙数字化工程、北京明十三陵长陵数字化工程等,实现了技术走出云冈、走出山西。
  “目前,云冈石窟的数字化已经走在全国前列。”采访中,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室主任宁波说,“在实践中,云冈已经从学习敦煌等先行者数字化的经验,发展到探索云冈自己的特色,并取得巨大的进展。”他介绍,云冈石窟的数字化具有自身的数字特性,立体式的洞窟的数字化,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为这次第12窟的“行走”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最先“行走”的是“音乐窟”?
  多年来,云冈人一直有把云冈文化“搬”出去向全世界展示的想法,然而,云冈石窟与佛造像都是不可移动文物,想法实现起来非常难。后来云冈人在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荣和刁常宇接洽时,提出联合打印大佛的想法,于是,在两家单位联合攻关下,2017年12月,云冈最大的洞窟——第3窟西后室打印成功,安置到了青岛文化广场。这是世界上首次使用3D打印技术实现的大体量文物复制工程,消息发布后轰动一时。
  在此之后,云冈石窟又用这种技术手段原比例打印出20米高的第18窟,以及此次在浙江大学展出的第12窟“音乐窟”。
  第12窟也被称作“音乐窟”。它入深14米,宽11米,高9米,集中表现了佛教弥勒天宫的壮丽与辉煌。前殿北壁最上层天宫伎乐,分别演奏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琴、五弦、筚篥、箜篌、腰鼓、义嘴笛、法螺等乐器;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再现了一个普天同庆的天宫音乐会。无论是天宫伎乐弹奏的乐器,还是其姿态,都在中国音乐舞蹈史和中国雕塑史上,留下了人类最为璀璨的财富,展现出音乐风尚与时代风貌,它们被称为我国古代最早的“宫廷交响乐团”。
  “它具有‘世界语言’的特性,又有着强烈的民族性。”采访中,雅昌文化集团代表肖伟文说,根据规划,雅昌将通过现代运营手段,将文博IP孵化成为新的创新商业模式,从数字采集、管理到应用拓展,真正实现了让“中国文化活起来”的目标。未来五年,雅昌将与云冈石窟研究院携手推进云冈石窟艺术大展的全球巡展计划,“目前已经确定上海、深圳、北京以及海外日本站的计划,今年年底将启动云冈石窟行走世界的第二步上海站,后续的深圳、北京、日本站正在积极筹备中”。
  “音乐窟”将如何“行走”世界?
  很多人好奇,“音乐窟”将如何移动起来?那么个庞然大物,怎么样能做到移形千里呢?
  据相关工作人员透露,该项目最早从2014年开始预研。2017年开始,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对“音乐窟”进行高保真三维数字化数据采集,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与摄影测量融合构建文物三维模型的解决方案,前后历时三个月,对第12窟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并拍摄了55680张照片。之后,经过摄影测量计算和人工交互三维处理,合作团队成功建立了该石窟的高保真彩色三维模型。这种记录方式,永久地保存了云冈石窟及其珍贵文物信息,留下了高精度三维数字化档案。
  这次对“音乐窟”的复制,创新性地使用了“积木式”的新技术和制作方法,由110块2米见方的“积木块”分6层进行组装组成。这些“积木块”总重量约2吨,8辆标准集装箱车就可装得下,拉运自如行走天下,一周即可组装完成布展。“这是行走的石窟,永不落幕的丝路音乐厅。”有关专家表示,该项目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利用中实现了多方面的技术突破,开创了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利用新的里程碑。
  “从2014年至2020年,研究人员利用6年的时间,从不可能变可能,创下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永不言退的拼搏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采访中,张焯如是评价。
  未来畅想:更远的行走
  今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云冈石窟是国之瑰宝。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在“云冈石窟行走世界”发布会上,张焯非常有感触,此次“音乐窟”在浙大的完美亮相,实现了当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深度融合,开创了大体量文物复制的世界先例,“但也仅仅是第一步,我们下一步将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张焯表示,近年来云冈石窟研究院坚决贯彻党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和景区建设等方面将继续发力。“云冈第12窟复制项目,涉及三维激光扫描、大数据运算、三D打印、机械化组装、研究性彩绘等一系列科研内容,我们实现了当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深度融合。接下去,云冈石窟的数字化虚拟修复、数字化考古调查,也将逐步开展。我们将用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的指示精神。”
  北魏,距今1500余年;云冈石窟,已有1500余岁。而大同到杭州,正好有1500余公里。
  这1500公里,只是云冈石窟“行走”的第一步。通往世界的美好征程,已经在脚下展开。

  山西晚报记者 吕国俊 孙轶琼 南丽江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