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重生”在云冈石窟启动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1>>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山西回应

时 间
2021
05/08
20:02
分 享
评 论

20200927_6aca78897b75cf66c2dcf000508d2512.jpg


  山西晚报讯(记者 吕国俊 南丽江)9月26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山西省文物局、大同市人民政府主办,云冈石窟研究院承办,龙门石窟研究院和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协办的“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保护”项目启动仪式,在云冈石窟景区举行。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副理事长詹长法,北京市宗教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志斌,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赵曙光,大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郝献民,山西省文物局科技处处长张晶晶,大同市文物局局长刘建勇,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云冈旅游区管委会主任张焯,以及龙门石窟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大足石刻、响堂山石窟文管所、安岳县文化传播电视和旅游局、安岳县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了启动仪式。
  丝绸之路沿线上众多石窟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散发耀眼的光芒。然而,随着岁月侵蚀,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很多石窟的壁画、佛造像面临着流失损毁,大量文物被劫,众多国宝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鉴于此,2018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携手敦煌、腾讯开展了数字供养人项目,带动了全民保护石窟的热潮。为进一步扩大丝路沿线石窟寺的保护,26日重点推出“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保护”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将选取丝路沿线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石窟为实施对象,进行洞窟数字化、虚拟修复、数字回归、展览展示、公众教育等方面的探索。首批选定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开展项目,后续会陆续邀请其他石窟寺的加入。
  在启动仪式上,励小捷理事长指出,数字重生有以下几种形式:对于有残损的洞窟,利用老照片、通过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对比进行数字虚拟修复,让残损的地方变得完整;对于流失海外的石窟文物,近期难以追还的,通过各种渠道,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让他们能够作数字化的展现;对于公众对石窟文化的不甚了解,通过各种数字化展览展示手段,让公众了解它、爱上它。“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保护”项目的实施,将切实为石窟寺数字化保护做出可借鉴的经验和模板,利用现代科技保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赵曙光表示,此次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牵头对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开展的数字文物保护项目,将以数字科技再现文物的原真性,以5G互联重生文物的完整性,是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的一个创举,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的有益尝试,会引领和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注文物保护,提振文化自信。
  说起数字重生,就不得不提到云冈石窟的数字化研究成果。据张焯院长介绍,从2003年起,云冈石窟研究院就开始了数字化探索,先后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联合,利用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保存石窟的全息数据和色彩信息,为石窟建起完整三维数字档案,不仅用于检测石窟的风化,还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对文物本体的活化利用。近年来,成功完成第3、12、18窟等比例复制,实现了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大突破。
  项目启动现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初迎霞代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分别与云冈石窟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释纯洁大和尚为项目捐赠人民币250万元,福建凯斯诺和厦门鸿山寺为项目捐款人民币74.7万元。著名画家郝志国为项目捐赠代表画作《第8窟:云冈的微笑》。当天下午,在景区内的云冈书房举办了主题为“关于丝路沿线石窟寺数字化保护的探索和思考”的研讨会。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