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正式亮相
云冈石窟在浙江迈出“行走”世界第一步
世界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正式亮相
云冈石窟在浙江迈出“行走”世界第一步
山西晚报讯(记者 孙轶琼)跨越1500余公里,从大同到杭州,高达9米的云冈石窟第12窟“搬”到了浙江大学,6月12日,名为“魏风堂堂:云冈石窟的百年记忆和再现”的特展,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亮相。该展不仅展现了3D原大打印的云冈石窟第12窟,还同时向公众展示了云冈石窟研究院所藏石雕造像、碑刻、陶瓷器具、建筑构件等文物112件(套),回顾并整理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研究和记录云冈石窟的中外学术文献、珍贵历史影像,许多展品为首次向公众集中展出。这是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数字化进程的又一座里程碑,是云冈石窟迈出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展览由山西省文物局与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和山西云冈石窟研究院承办。本次展览最重磅的,当数“数字化再现”展厅,云冈石窟第12窟以1:1的比例完美复原。云冈石窟第12窟又名“音乐窟”“佛籁窟”,前殿后室,入深14米,宽11米,高9米,集中表现了佛教弥勒天宫的壮丽与辉煌。前殿北壁最上层天宫伎乐,分别演奏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琴、五弦、筚篥、箜篌、腰鼓、义嘴笛、法螺等乐器;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窟顶逆发形伎乐天,体格壮硕,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的性格特点。该窟内乐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的组合形式,集中体现了北魏宫廷乐队风貌和社会音乐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在中国音乐舞蹈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多年来,云冈都有把云冈文化“搬”出去的想法,让更多的人欣赏到石窟的风采,然而,石窟与造像都是不可移动的文物,虽然千呼万唤,却难真正走出去。2017年,3D打印的云冈石窟第3窟在青岛落户,虽创了世界纪录,但仍不可移动。为让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移动展示,让更多人领略中国历史进程中璀璨的石窟文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首先对第12窟进行高保真三维数字化数据采集。2017年3月,合作团队采用浙大探索出来的一套三维激光扫描与摄影测量融合构建文物三维模型的解决方案,前后历时三个月,对第12窟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并拍摄了55680张照片。之后,经过摄影测量计算和人工交互三维处理,合作团队成功建立了第12窟的高保真彩色三维模型。这种记录方式,永久地保存了云冈石窟及其珍贵文物信息,留下了高精度三维数字化档案。这次对第12窟“音乐窟”的复制,创新性地使用了“积木式”的新技术和制作方法,由110块2米见方的“积木块”分6层进行组装组成。这些“积木块”总重量约2吨,8辆标准集装箱车就可装得下,拉运自如行走天下,一周即可组装完成布展。“这是行走的石窟,永不落幕的丝路音乐厅。”有关专家表示,该项目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利用中实现了多方面的技术突破,开创了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利用新的里程碑。
据介绍,这座“音乐窟”与云冈石窟原窟最大的区别,是还配有灯光和音乐,不仅可看还可聆听。游客可以通过点击互动,为石窟中的音乐形象线描图着色,并可以扫码下载自己创作的作品。目前,该展览首先面向浙江大学校内师生进行开放。为了满足公众对展览的观看需求,浙大艺博馆推出“魏风堂堂:云冈石窟的百年记忆和再现”云观展系列活动,公众可以通过线上渠道进行参观。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