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把云冈石窟保护放在第一位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1>>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山西回应

时 间
2020
05/15
08:06
分 享
评 论

20200515_711613f2e6daceda02ca2959739f5486.jpg

20200515_2e0969d02fdae070c66732a3dd7d8a8c.jpg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他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山西晚报记者13日前往云冈石窟,走访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
  在保护第一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人类文明瑰宝
  5月13日云冈石窟古称为武州山石窟寺,郦道元《水经注》描述其盛况云:“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云冈石窟与我国诸多石窟比较,最具西来样式,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后期营造的石窟又引领了中华佛教艺术本土化、世俗化、民族化的新风尚,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
  5月13日,位于大同市城西13公里处的武州山麓,初夏的微风和煦轻拂,十里河艳阳高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的消息传来后,连日来,许多大同市民相约重游云冈石窟,体验厚重的历史文化,欣赏精美的石窟艺术。沿云冈路,车辆络绎不绝,云冈石窟景区内绿树成荫,满脸笑容的游客,在石窟佛像前流连游览拍照留念。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刚刚来过的地方,沿着总书记考察过的路线,再次游览云冈石窟,感觉非常高兴和自豪!”山西晚报记者赴云冈石窟采访时,偶遇几位朋友相约重游云冈石窟,大同市民李先生对记者坦言,言语中满是兴奋和激动。李先生是第二次来到云冈石窟游览,他笑着对山西晚报记者说:“我是从微信朋友圈和电视上看到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考察,心里非常激动,为我们山西大同拥有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动,为总书记关心云冈石窟保护工作而激动,于是,联系朋友一块来玩,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作为云冈石窟的“掌门人”,“痴情”于云冈石窟18年。“去年8月在敦煌莫高窟考察调研时,总书记就提出要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这次在云冈石窟,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保护第一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云冈石窟这个人类文明的瑰宝。”张焯说。
  云冈石窟始建于1500多年前,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位于大同市城西十六公里的武州山南麓、十里河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万余尊,是中外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1961年3月,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张焯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期间,在第2窟、第6窟讲解的时间最长。这两个洞窟是云冈最精华的洞窟,也是保存比较完整的洞窟,里面有大量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内容,总书记看得非常认真,并且肯定了云冈石窟的艺术价值。”第6窟是一个中心塔柱式洞窟,窟形为平顶方形,平面呈回字状,其中心塔柱呈四方形。塔高15米,分上下两层,下层约高10米,上层约高5米,比例匀称,一层重龛楣装饰,窟顶外围雕一周飞天,内设方格。这种形制出现,有接受西域与河西诸石窟影响的原因,而这种成果又对以后中国各地中心塔柱式洞窟产生较深的影响。
  “总书记对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利用都十分关心,提出了具体要求,更加坚定了我们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的信心。”张焯表示,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解决好云冈石窟千百年以来的风化问题,让云冈石窟的学术研究更深入透彻、科学严谨,使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更好地呈现出来。
  张焯介绍,以前由于周边环境恶劣,加上地质灾害等原因,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受到严重影响。2002年,云冈石窟启动防水保护工程;2007年5月,云冈石窟景区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2010年,云冈石窟景区进行了2.3平方公里范围的保护性改造;2012年6月,云冈石窟景区实施了“五华洞岩体加固及保护性窟檐建设工程”。与此同时,云冈石窟研究院还先后组建了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彩塑壁画保护研究室、遗产监测中心、可移动文物修复室等,云冈石窟本体保护全面转入防渗水、防风化治理和日常维护,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都对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
  云冈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崔晓霞:
  讲好云冈故事,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云冈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崔晓霞正在忙着接待前来采访的各家媒体记者,谈起负责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解云冈石窟的具体情况时,她非常激动。她说,在云冈石窟每一处,习近平总书记都会仔细察看雕塑、壁画,并不时向工作人员询问石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情况。崔晓霞在讲解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不时向她提问,同她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的态度一以贯之,一再强调要把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整个讲解过程中,我始终被总书记的一言一行深深感染着,我能够真切感受到总书记对文化保护的关心和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崔晓霞对山西晚报记者说。
  “听取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云冈石窟保护工作,鼓励我们再接再厉,把云冈石窟保护工作做得更好。总书记强调,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崔晓霞说,近年来,云冈石窟研究院深挖云冈艺术内涵,不断推动“云冈学”向纵深发展。特别是2019年,历时7年完成的20卷本《云冈石窟全集》,代表了国内“云冈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对云冈石窟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特别是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更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资深”云冈人,崔晓霞是云冈石窟变化的见证者。她说,这些年,云冈石窟景区的游客人数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由最初的50万人上升到目前的近200万人,随着近期主导参与了若干文化研究项目,她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云冈石窟在中华文化相关领域的重要地位与无可替代的价值。
  为了让文物走出去、活起来,云冈石窟研究院近年来采用的激光扫描和3D打印技术,通过数字化建模改造,等比例复制了第3窟、第12窟、第18窟,实现了可拆装、可运输,随时可移动“行走”的云冈石窟,便于到各地去展览,让更多人近距离体验云冈石窟的魅力。崔晓霞说:“当听到这个月月底要在浙江大学进行首展时,总书记表示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来云冈石窟视察指导,是对我们的关心厚爱,我们深感温暖,倍感振奋。”崔晓霞表示,一定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许,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未来的日子里,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业务、钻研课题,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涵,讲好云冈故事,让更多人真切感悟中华文化、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近年来,云冈石窟不断“尝新”,用数字化的高科技手段让历经千年的容颜永驻。2017年,云冈石窟第3窟突然出现在了山东青岛城市传媒广场——9.93米的主尊阿弥陀佛倚坐,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两侧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高约6米,头戴宝冠,精美庄严。这是一件来自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联合团队的艺术作品,全球首次运用3D打印技术实现的大体量、高精度文物复制,将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第3窟西后室原真呈现。三年来,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攻克了数据采集处理、结构设计、分块打印上色等多项技术难关,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即将迈出“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山西晚报记者 刘俊卿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