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林忠钦:鼓励高校对接国家需求 加快建设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1>>2021全国两会>>要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新华网上海3月7日电(林艳兴 吴一航)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大学如何更加紧密地对接国家和社会需求,应该加快向新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转变,并在‘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两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说,希望有更多国内高校具备挑战最前沿学科问题的能力,产出更多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性成果。

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思源湖畔读书的学生。(图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

乘势而上突破传统培养创新人才

随着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选择留在国内,如今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才培养质量该如何夯实?对此林忠钦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要乘势而上,在争夺优秀人才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抓住机遇,提供更多的研究生学位供给,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让更多的优秀学生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中成长成才。高校也应加倍努力,加快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让广大学子不出国门就能享受世界一流的教育。

第二,要突破传统,加强高校与行业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深度合作。由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传授方式相对固化,很难跟上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现实需求。因此,既要加快知识更新速度,还要打破传统学科设置的限制,创立新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建议进一步加强高校与行业的紧密合作、深度对接,推动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林忠钦举例说,智慧能源是能源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对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中长期目标意义重大,但传统的能源学科无法满足能源与信息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需要,需要国家大力支持高校和行业骨干企业联手,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辟一条引领未来技术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

第三,要厚植家国情怀,合力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人才。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关键靠人才。从教育救国、教育兴国到教育强国,都需要像钱学森这样一大批矢志报国的栋梁之才。高校以及全社会都要旗帜鲜明地树立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导向,让青年一代把个人发展融入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把事业之根、人生之根牢牢扎在祖国大地上。

上海交通大学校园一角。(图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

让高校加快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力量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高校在科研工作中发挥战略力量作用。林忠钦建议,首先,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为高校参与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更多机会。其次,要进一步支持高校挑战最前沿的问题,力争产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性成果。

林忠钦表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重点建设下,中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也积累了很多科研成果。但总体而言,这些科研成果对于破解“卡脖子”问题仍有一段距离,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高校的科研创新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还没有很好地衔接。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高校和企业各自向前迈出一大步。高校要有更加主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企业也要对高校承担重大任务给予更多信任。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加强对校企深度合作、破解“卡脖子”问题的引导与支持。

2020年,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与新中船集团建立战略联盟,瞄准制约海洋高端装备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开展前瞻技术研究,共同推进深远海领域的“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林忠钦说:“这让上海交通大学在参与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了更大作用,体现了更大价值。”

“高校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突破、颠覆性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也具有当仁不让的责任。” 林忠钦说,高校要树立更加远大的目标,聚焦抢占全球科技战略制高点,开展引领世界科技发展、关系“卡脖子”技术根源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也希望国家对高校给予更大的支持,为高校科研创新的前瞻布局、长远规划创造更好条件,包括让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能够更加自主地使用和支配科研经费等。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运输与工程类作品。(图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

瞄准世界前沿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林忠钦表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战略支撑,这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涵和必由路径。

为此,林忠钦也提出了两点自己的想法。第一,提前谋划布局高层次人才培育工作。持续推进“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完善长聘体系和学术荣誉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优化人才入口把关的协同工作机制。全力支持青年教师成长,推动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更加健全,管理评价制度更加科学,待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

第二,把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有机结合起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全球合作共同应对重大挑战的重要性。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胸怀谋划创新事业,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的包容开放优势,与各国、各领域携手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力争科技合作成果能够造福于人类。

(责编:张星秀、褚嘉琳)
最热评论
上一页 下一页
网友评论
您的署名:
取消 发布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