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履职风采】全国人大代表马瑞燕:农业科研高原之上要再起高峰
【代表委员履职风采】全国人大代表马瑞燕:农业科研高原之上要再起高峰
自3月3日到达驻地后,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马瑞燕就开启了忙碌的“两会时间”。多年来,她脚下带着泥土,科研带着深度,教育带着温度。用她的话说,要着眼明天依靠技术,立足未来发展教育,在农业科研的高原上再起高峰。
马瑞燕连续多年围绕晋中国家农高区发展提出20多项建议,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山西省政府等多部门多次交流、深入考察、反复讨论、联合发力。如今,这片希望的土地深深刻印下深化转型综改、实施创新驱动的时代烙印。
对于生物技术发展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和威胁,马瑞燕认为:“适应我国生物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制定一部具有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和统领性的生物安全法十分必要。”她立足自身研究领域,提交的生物安全立法议案“开花结果”。2020年10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这让马瑞燕感到莫大鼓舞。
农业永远是朝阳产业。马瑞燕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20年,马瑞燕和她的团队历经15年潜心研究,在害虫生物防治领域取得突破。“梨、桃、苹果是我省支柱型产业,梨小食心虫是头号害虫,蛀果率达50%-80%。生产中喷药达10-15次,造成农药残留重、果品不安全、生态代价大、产业低端的问题。”马瑞燕和团队研究出仿生治虫技术,首次揭示了梨小食心虫的婚育、时空规律,发现了迷向临界点,构建了性信息素诱捕压力的监测模型,解决了“药在果上,虫在心里”的难题,为发展有机农业、现代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和科技引领。
履职工作中缱绻着浓浓的“科研”味道,马瑞燕靠着一股钻到底的劲头,将专业知识、科学研究、人大代表履职工作结合在一起。“作为‘农’字头的代表,我还将继续关注农科教领域,向着农业技术创新持续发力。”马瑞燕说。
本报记者杨文俊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