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十三五”成就巡礼】我国初步形成生态修复新格局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1>>2021全国两会>>要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从开展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专项行动,到探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再到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修复领域,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取得开创性进展。

在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成片的红树林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场所。这几天,有4万多只各种鸟儿在湿地公园里过冬,其中包括世界极危鸟类勺嘴鹬。很难想象,在3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遍布养虾塘、养猪场的地方,每天有4.5万吨污水和养殖废水排入。

“十三五”期间,在中央财政支持下,自然资源部组织实施了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中组织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全国整治修复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2.3万公顷,治理区域海洋生态质量和功能得到提升。

生态修复带来变化的不仅仅是滨海湿地,“十三五”期间,我国还开展了包括云南抚仙湖在内的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下达资金500亿元。

此外,2019年国家探索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修复,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产权等政策,激励社会主体投入矿山生态修复。自然资源部表示,目前河北、辽宁、江西等多个省份出台了实施细则,支持社会资本以参与、合作、特许经营等多种模式开展矿山生态保护修复。

“十三五”期间,国家还开展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两侧、京津冀周边和汾渭平原重点城市等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修复废弃矿点近9000个、面积达2.5万公顷。

(责编:褚嘉琳、candy)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