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1>>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要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优良传统,始终高度重视研史学史,善于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新时代,我们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研史学史工作,更好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

当代中国从历史中国走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研史学史工作,整合历史研究资源和力量,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更好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研史学史工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充分发挥史学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注重研史学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作为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民族精神传承的基本载体、治国安邦的经验宝库、启迪人生的智慧向导,历史不容忽视和遗忘。古代史学家认为,研究和运用历史“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继承了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优良传统,始终高度重视研史学史,善于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者是善于学习历史的”“读史,是智慧的事。就是说:你要增加智慧吗?史书是不可不读的”“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的高度,深刻阐明了“要懂得些中国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强调“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努力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党的历史,并通过这种学习努力掌握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胡锦涛同志要求“领导干部在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现实问题的同时,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研史学史工作,围绕怎样认识历史和历史科学、怎样做好历史研究、怎样看待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怎样学习党的历史等内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发表的“七一”重要讲话,气势磅礴、视野宏阔,贯通历史、现实、未来,展现出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和历史洞察力,体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历史智慧和历史眼光。

广大史学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努力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以优秀研究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支撑。这是新时代中国史学的使命,也是史学走向繁荣、实现升华的必由之路。

研史学史必须坚持正确导向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就是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学术研究的安身立命之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是对唯物史观的最好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的根本遵循。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研史学史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使学术研究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实事求是是认识真理的基本途径,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看待问题,而不是把主观臆断强加于实际之上,要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历史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就要坚持一切从历史实际出发,讲证据、讲规范、讲方法,对研究材料去伪存真,找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得出科学的结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个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历史研究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善于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汲取理论和学术创新的智慧和营养。

坚持以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历史是连续的,不能把研究对象静止化。静止构不成历史,人类社会一直处于发展变动状态,这是最基本的历史实际。历史是由人物和事件构成的连续性的变化,人物和事件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在历史研究中,观察问题目光要长远,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不能基于个别时段的历史现象轻率地得出长时段的历史结论,要坚持将研究对象置于较长的历史时期冷静观察、深入分析。

推动新时代研史学史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产生了大量优秀史学成果,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做好新时代研史学史工作,必须立足当代,坚持从历史中国出发,珍视和利用好这些优秀史学成果,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心,不断拓宽新时代研史学史的正确路径,使史学成果更好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让史学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历史研究既要“述往事”,又要“思来者”。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真正的历史研究从来不是冰冷的学术活动,而是充满情怀、抱负、灵感的科学探索。近些年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城市史等,都体现了史学工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怀。新时代中国史学应该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气魄和追求,以社会实践激发灵感,在服务现实中寻找学术增长点,厚植家国情怀,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智慧。

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史学是事关文明传承、国家发展、民族昌盛的基础性、战略性学科。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是党和人民赋予史学工作者的光荣职责,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史学工作者的重任。过去曾有一段时间,历史虚无主义现象比较突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对待历史我们要保持敬畏的态度,决不能“戏说”历史、“恶搞”历史,更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广大史学工作者要在历史研究中加强辨析和引导,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基础上,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揭穿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

整合历史研究资源和力量。历史与实践都表明,学术要在不同学科的交融汇合中实现突破和进步。因此,要坚持多学科深度融合、联合攻关。从调整学科设置、人员组成、项目管理等入手,整合研究资源和力量,推动跨学科对话和融合,让历史研究在不同学科的交融汇合中实现突破和创新。同时要探索打破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壁垒,让研究者以多学科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通过资源和力量的整合,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让史学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高 翔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