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小康圆梦】大美汾河 生机无限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小康圆梦】大美汾河 生机无限
千年汾河,水韵悠悠,承载着沧桑变迁,焕发着时代光彩。
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是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交给我省的重要使命。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期间,又专程来到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察看汾河水治理及两岸生态保护情况。他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汾河治,三晋兴”。近年来,我省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举全省之力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如今,一川碧水清如许,两岸锦绣入画来,“母亲河”奏响人与河流和谐共生的新乐章。
一条绿色生态带在律动
“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山西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脍炙人口,汾河美景令人印象深刻。
水质好起来是实现治汾蓝图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省坚持系统治理,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策并举”。从2019年起累计向汾河调引黄河水14.12亿立方米;去年汾河流域13个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Ⅴ类,实现了“一泓清水入黄河”。
汾河从宁武县管涔山出发,一路向南,奔腾不息。
汾源景区,泉水出山,清澈见底。近年来,宁武县不断加强水源地保护,关闭了全部煤矿,并通过治理河滩、恢复湿地、退耕还林、机修梯田……几十年的不懈治理,使得汾河源头水质改善为国家二类生活用水标准,年均减少输沙146.5万吨。
一路安澜,汾河结束上游之旅进入太原境内。
“一水中分,九水环绕”,是汾河流经太原市区的生动写照。围绕提升汾河水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太原市实施“九河”综合治理工程,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策并举”。
一座城有水而活,因水而美。碧水长天,秋色连波,一只红色的小艇缓缓划过太原市晋阳桥附近的水上运动中心。“站在这里,想象过去的太原人日落时分乘舟过河的美景,更深切地感受到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对这座城市多了一份情感,多了一份自信。”太原市民赵鑫在游览了“汾河晚渡”景点后说。
地处汾河之滨的临汾,古称平阳,后因临近汾河而得名。
近年来,临汾市以全面推行和深化“河长制”改革为抓手,聚焦解决水脏、水少两大突出问题,一手抓汾河生态综合治理,一手抓河长制工作,谋划建立了“河长+河长助理+河警长+巡河员”体系及“巡河台账+问题清单”等制度和机制,突出综合治理、科技治河、部门联动、群防群治,使以汾河为重点的河流综合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万荣县庙前村,位于黄河和汾河交汇处,是汾河入黄口。夕阳西下,宽阔的水面波光粼粼,岸边的钓鱼人在夕阳下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剪影。
庙前村是当地确定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村之一。去年以来,依托黄汾交汇的独特地理优势,狠抓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了后土祠、望河台等优质旅游资源,高标准规划了108套村民新居。
一条活力经济带在崛起
宁武县东寨镇雷鸣寺的汾河源头,山青水澈,沁人心脾。
石窑村紧靠汾河源头。69岁的王贵拴一直住在这里。
一进小院,老王的老伴热情相迎。院子不大,收拾得干净利落。因年轻时下过煤矿,王贵拴得了股骨头坏死。前几年,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老王进行了手术治疗,但不能再干重活了。2016年,自己办起了农家乐。
这些年,汾河源头越来越美,看的是青山绿水,呼吸的是新鲜空气,景区的游客也越来越多。王贵拴激动地说,靠着汾河吃上了“旅游饭”,日子是越来越好了!
顺河而下,在静乐县丰润镇庆鲁沟村,通过造林合作社吸纳农民造林,将8个村的荒山全部绿化,造林1.3万多亩,带动150余户农民实现增收。“风光美起来了,日子也会富起来!”农民王俊瑞说。
生态好、产业旺。近年来,沿汾各地依托好山好水谋划绿色项目,让老百姓吃上“生态饭”“旅游饭”,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相统一。
酥梨种植是祁县城赵镇思贤村的主导产业。汾河廊带生态旅游通道的建设,拓宽了当地酥梨产业的流通销售渠道,让特色产业带富一方百姓。与思贤村相隔不远的城赵镇修善村,以汾河生态景观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为契机,以生态为依托、以旅游为纽带,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走进平阳大地,汾河两岸一派生机,一批批项目奏响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强音。
多年来,临汾市一直把汾河治理当作引领未来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持续发力、稳步推进。在全省率先启动“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华翔集团作为全省装备制造业旗舰企业,主要客户为世界500强企业,白色家电零部件市场份额行业排名全球第一;曲沃县现代农业实现5G管控,“从田园到餐桌”智慧农业独领风骚。
汾河流经的新绛、稷山、河津、万荣4县(市)是运城市工业经济的主战场、转型发展的主阵地。
2021年初,运城市印发《关于汾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保护及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比如,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全市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样板工程、靓丽长廊,初步实现了汾河生态治理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机融合;全力打造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样板工程,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新格局初步形成。
一条人水和谐带在流淌
汾河在变,两岸人民的生活也在变。一路走来,记者深深感受到汾河美景给沿线百姓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体会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三晋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地处汾河上游的静乐,8条支流汇入汾河,被称作“汾河之肾”。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恢复湿地植被2000亩,成为各类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之所。
在湿地公园里,河水在阳光下闪烁着、流淌着,沼泽地里水草摇曳,朴素的野花与周边多姿的山峰相映成趣,恰似一幅动人的写意山水。正在公园健身的张爱珍老人说,这几年汾河变化可大了!以前河道内杂草丛生、垃圾乱堆,现在满眼是花草,十分惬意,大家早晚都爱来这里遛弯。
一路一风景,一步一陶然。
自1998年开始至今,太原市一直持续推进汾河生态修复治理工作。9月30日,太原汾河景区四期正式对外开放。如今,汾河景区已是太原对外展示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每天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前来品味“山衔落日千林紫”的汾河诗意,领略山光凝翠、川容如画的锦绣太原。
今年5月,滨河自行车道正式开通,成了汾河太原段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自行车道北起上兰汾河漫水桥,南至迎宾桥以南2公里处,全长75公里,像两条“彩带”掩映在绿树花草中,吸引了众多市民乐享绿色出行、体验汾河美景。
62岁的赵明生,每周都要来车道骑车。“以前汾河就像臭水沟一样,气味很刺鼻,有水的时候也很浑浊,而且还经常断流。”赵明生回忆说,这几年,汾河景区变化特别大,水更清、树更绿、景更美,空气越来越清新。尤其是夜色降临,汾河两岸,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金秋时节,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站在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入口处,园内景色一览无余,绿地、河水、小桥、蜿蜒交错的木栈道和石铺小径,和谐优美。
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县城中部,面积共计718.23公顷,其中湿地面积608.14公顷,园区内共有植物51科161属271种。近年来,湿地公园的鸟类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
游园内,一位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这里属于汾河下游,以前全是荒滩,杂草丛生,一刮风,都是土,没有人来。现在汾河湿地水清岸绿,公园配套设施完善,成为了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儿比城市里更安静、舒服!
河之兴,人之福。汾河,必将成为一条造福三晋儿女的“幸福河”!
本报记者赵建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