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两优一先”风采】不忘初心 固本强基
——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党总支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两优一先”风采】不忘初心 固本强基
——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党总支
连雨不知春去,一觉方知夏深。太行山里满目青葱,清凉四溢。掩映于大山深处的西沟村村民却把夏日的热力提前张扬了起来。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党总支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一个组织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从诞生新中国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到全国首倡“男女同工同酬”,从李顺达的“爱国丰产金星奖章”到申纪兰的“共和国勋章”,从全国文明村到劳模之乡,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西沟村党总支捧回全国荣誉,为山村履历上又添一笔厚厚的妆彩。
“激动、振奋、光荣,组织上给了咱西沟这么高的荣誉,今后更要努力加劲干。”一提起这份荣誉,今年88岁的老党员张买兴就难掩激动,脸上每一道皱纹都写着内心的坚定,“这是对西沟村艰苦奋斗、全力前行的褒奖,更是对西沟村党组织不忘初心、固本强基的激励。”
信念:听党话,跟党走
听党话、跟党走,是西沟村党总支始终坚持的原则,也是全体党员干部始终坚定的信念。
西沟村1938年就成立了平顺县第一个秘密基层党支部。1943年,党支部书记李顺达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关于“组织起来”的伟大号召,成立了李顺达互助组。1951年,西沟村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率先在全国开展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改革开放以后,西沟村全面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党的十八大以来,西沟村坚持精准方略,狠下“绣花”功夫,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全村157户352名贫困人口全部高质量脱贫。
从光头山、乱石沟到柏油路、小别墅,乡村美景处处有,西沟村不仅彻底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而且捧回引人注目的“国家荣誉”,这凝聚着西沟人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不变初心,凝聚着西沟村党总支为民务实、甘于奉献的使命担当。
“满意不满意,群众来评议;干部好不好,群众说好才算好。”西沟村党总支书记郭雪岗说,这是西沟村党总支的工作标尺,也是全体党员的行动指南。
西沟村辖9个自然村685户1931人,村党总支下设7个党支部,117名党员。近年来,村党总支突出政治功能,聚焦组织力提升,传承李顺达、申纪兰的劳模精神,构建红色旅游培训、森林休闲康养、农副产品加工、纺织品生产产业,推进党建与产业发展、群团工作、文明创建、乡村治理、民生福祉工作。持续增强党总支战斗力,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小康之路。
每月主题党日走村入户解难题;每周集体学习;每季度开办大讲堂……西沟村全面强化村党组织领导作用,建立“双联双动双建”机制,营造“年轻党员信息传送、致富带动作用,帮助群众增收;年老党员家风传承、监督提醒作用,化解矛盾纠纷”的良好氛围。
目前,党总支在8个企业和香菇大棚、潞党参、中药材种植等产业项目上设立党员先锋岗12个,党员创业示范基地5个,11名党员领办企业、公司、合作社14个。
理念:践行“两山”理论,打造绿色产业
“扣上袋子出不来,才装了这么点,那怎么办啊?”西沟香菇种植基地负责人贾玉英着急得满头是汗。
“村上有个修理工,让我给你联系联系。”基地包联项目的共产党员周王亮,每天查看废料袋装回收工作进度,就为了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突发问题。
周王亮对记者说:“循环产能,让绿色理念扎根群众,需要我们党员多跑、多问、多了解,小事帮着想办法,大事一起解决,在解决问题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密切群众联系。”
在西沟村,每个重点企业、项目都设置有党员先锋岗,不仅有困难、有问题可以和党员反映,更重要的是用制度督促党员主动深入一线,解决实际困难。去年以来,全村110多名党员帮助企业、合作社等解决各类问题20多个,共帮助60余户贫困户106人实现了就业,户均年增收达到1万多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西沟村百姓深有体会:从荒山走向青山,再到绿色产业。
昔日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的干劲,西沟村决战荒山,植树造林,发展农林牧,成为山区发展的一面旗帜。新时代,西沟村传承太行精神,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主动淘汰传统污染企业,以红色谋转型,向绿色要效益。
“现在,村里的4500亩山桃山杏、3000亩连翘、2000亩沙棘、10万多株核桃树,正成为百姓的‘绿色银行’。依托山林经济发展起来的村办企业和合作社生产的核桃露、沙棘汁饮料畅销全国各地,吸纳劳动力180多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郭雪岗告诉记者。
太子龙服饰、潞麻农业、纪兰潞秀等企业先后落户西沟,劳模文化纪念园全面推进,多元化的产业为西沟村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能。推出20多个各类绿色优质产品,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能够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格局。
跟着好支部,一定能致富。2020年,西沟村经济收入达到8000万元,旅游年收入12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老百姓开心地说:原来的“穷窝窝”,如今真的变成了“金窝窝”。
承诺:全力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着这一真挚情怀,西沟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对百姓作出承诺:不让一户群众住危房,不让一个群众看不起病,不让一个学生上不起学,不让一个家庭生活在贫困中。
张永霞是纪兰潞秀粗布纺织车间的老员工了,每天她都会抽空来这里织上三四米布,她说:“这儿时间灵活,自由安排,一年到头都有活干,还能照顾上家,这就是梦里的小康生活。”
近年来,西沟村建起移民小区、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卫生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行“三免五补”、家家户户实现“新三通”,80%的农户住上了“将军楼”……西沟村党总支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党员周李斌在公路边上办起了农家乐,“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给我们送来了客源。有时候一中午就接待五六桌客人,年收入七八万元。”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西沟村党总支创新方式方法,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186(人)件次,扎扎实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2016年,“90后”房慧亮返乡创业,组建绿源春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中药材深加工基地,不仅自己当了老板,还带动150多户村民共同致富。
载誉归来,郭雪岗说:“我们将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弘扬劳模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西沟县城副中心,创建西沟劳模文化园,高起点、高层次、高目标建设纪兰党性教育基地要求,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西沟,不懈努力,永远奋斗。”
本报记者李楠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