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沧桑巨变·巡礼三晋·环境保护篇】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筑牢绿色转型基础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沧桑巨变·巡礼三晋·环境保护篇】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筑牢绿色转型基础
五台县环境监测站人员正在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水质。金俊贤摄
6月5日,运城首创城西污水处理厂邀请河东社区30余名学生及工作人员实地参观,全方位了解生活污水处理过程。本报通讯员摄
太原市汾河景区在落日彩云的映衬下,绿树、青波、祥云,构成一幅美好新画卷。本报记者李兆民摄
铁腕治污山河清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我省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定不移走绿色转型之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开展“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绿色转型基础更加牢固。
着眼治本 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设置,依法依规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制度一体推进,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对标中央和国家政策要求,在全国率先设立省市县乡四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机制。我省坚持规划引领,制定了《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了《山西省“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坚持用法治的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先后制(修)定《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山西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山西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山西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山西省封山禁牧办法》,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区、黄河一级支流主干和分支流域实施封山禁牧,沿黄4市均完成了禁牧立法工作。运用制度的威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出台《山西省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一系列制度,制定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等22个标准,初步构建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着眼治本之策,深化体制改革,扎实有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省委、省政府要求,要善于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力度空前,我们制定出台了《山西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山西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细则》,完成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凝聚起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合力。实施固定污染源“一证式”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改革,实现了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绿色金融创新、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等改革成效明显,为生态环境保护注入强大内生动力。
多管齐下 不断加大治污力度
近年来,我省多管齐下,不断加大攻坚力度,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场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交上了打赢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山西答卷”。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紧紧抓住“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五个关键环节,全力攻坚蓝天保卫战。在转型上,出台《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方位运用环保手段,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退出煤炭过剩产能1.57亿吨,淘汰粗钢产能655万吨,关停煤电机组436.1万千瓦,关停焦炉产能5014万吨,压减焦化过剩产能4134万吨。制定实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评办法和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全力打造转型综改示范区,开发区数量由“十二五”末的26个增至88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2015年增长3.5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
全面决胜碧水保卫战。3年来,科学谋划实施393项省级水污染治理重点工程,极大补齐水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全省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三项主要指标由一级A类提高到地表水V类标准。全面完成汾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2020年,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V类,实现了“一泓清水入黄河”。
持续推进净土保卫战。完成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联动监管机制,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8个试点项目全部完成。2020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7.5%,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超额完成“两个90%”的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 提升群众获得感
我省在2020年收获了262个蓝天基础上,今年前3月,全省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不仅体现在污染日减少上,更体现在空气清洁度的提升上。六项大气污染物指标全面改善,其中,PM2.5、PM10、SO2、NO2四项指标,同比降幅在京津冀及周边省市中均排名第一,与去年同期相比,各项污染物浓度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
数据的变化只是一个方面,百姓的切身感受最能说明问题。今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在晋期间,一批群众身边的环境难题得到解决,垃圾清除了,噪音消除了,灰尘漫天不见了……百姓纷纷为督察点赞。
近年来,我省压实主体责任抓督察整改,建立“332”党政领导领办机制,省市县三级共领办落实1508个重点整改事项。各级各部门坚持把督察整改作为坚守底线和为民惠民的要事实事来抓,形成上下联动、各负其责、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整改工作格局。始终坚持把督察整改同落实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一体推进,全程实行清单化管理,拉条挂账,验收销号,并纳入省政府“13710”督办系统强力推动。建立月调度、季报告制度,先后开展专项督察3次、定点督察5次,对整改不力的市、县、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对整改期间环境质量改善不达标的7个市、11个县(市、区)政府和严重超标的9家重点排污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集中公开约谈;对整改任务推动落实不力、大气污染问题突出的地方实施区域限批。扎实开展“百日清零”、监督帮扶等专项行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2万余个。
特写1 黑臭水体全消除
7月6日清晨,家住太原市西山的李奇照常早早出了门,准备去桃花沟晨练。李奇一家三代都是煤矿工人,世代生活在太原市西山。他们一家人见证了太原市西山地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不断改善。
前往桃花沟,必经汾河太原段9条边山支流之中的虎峪河和九院沙河。曾经,令这两条河附近居民感受最深的就是,河岸杂草丛生、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一到夏天更是臭味扑鼻,有时想去桃花沟、狼坡,想到这种情况便偃旗息鼓,平时人们出门都尽量避开河岸边走。
为解决边山支流长期以来“淌黑水”“散臭味”的问题,提升百姓生活环境,从2016年起,太原市先后对虎峪河和九院沙河在内的9条边山支流全面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和快速化改造。如今,昔日的一道道“臭水沟”早已不复存在,变身成了一条条“绿色长廊”,扮靓龙城。
虎峪河西延、九院沙河西延治理工程完工后,不但连通了太原市区道路和东西山旅游公路,而且市民从滨河西路可直达桃花沟、狼坡生态园等旅游景点。沿河环境改善,百姓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桃花沟、狼坡游览观光。太原市九河治理提升了沿河生态环境质量,切实提高了区域百姓的生活品质,消除了黑臭水体的“最后一公里”。
特写2 绿色生活在身边
一个四口之家平均每月消耗自来水13.2吨,但是,在长治市壶关县新园小区的李青莲家,每月仅用5吨水,比一般家庭节省60%多。她有什么诀窍呢?
李青莲之前听广播说,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水量只有24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13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当听到这个数据的那一刻,李青莲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之前为了节约,我们家也常用生活废水冲马桶。正好后来家里装修,我就想可不可以通过改造水管永久性收集废水来冲马桶节约用水。”李青莲说。于是,她自己画图、设计,将洗衣水、洗脸水、洗澡水聚集在一起,与卫生间马桶连接,自行设计了一套家庭中水循环系统,改造了水管,投入使用的第一个月就省水超过30%。
李青莲的执着也深深影响了家人。她说:“现在,儿子会非常自然地随手关闭水龙头和电源,习惯性进行垃圾分类,将果皮果核留给我做酵素,也会和我探讨公益课程的内容,帮我校对低碳宣传册,甚至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成了我环保路上的同行者。爸妈也坚定站在我身后,默默地和我一起践行着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同时,还在他们的老伙伴们之间分享传播着我们的坚持。”
“绿色生活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由一件件随手可做的小事组成。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才能留住碧水蓝天。”李青莲说。
特写3 空气质量“高颜值”
7月2日中午,太原市清徐县集义乡中辽西村村民李爱仙家里的时钟指向11:30,李爱仙起身走进厨房准备做饭,只见墙面上挂着燃气壁挂炉,干净整洁的灶台上摆放着“亮哇哇”的燃气灶。随着“噗噗”声响,蓝色的火苗便映入眼帘。李爱仙说:“以前做饭都是用火炉,烧木柴,厨房被熏得很黑,做饭又很慢,现在通了天然气,捡柴火也成历史了。”
曾经“家家生火,户户冒烟”的景象已经不见了踪影,各家各户燃煤小锅炉拆除后,大街小巷干净利落,抬头是蓝天白云,眼前是整修一新的厨房,崭新的燃气壁挂炉,一幅美丽乡村新景象。
今年第一季度,全省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与去年同期相比,各项污染物浓度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
环境空气质量“高颜值”是我省各级各部门咬定目标、持续发力的结果。去年10月起,全省上下各市各部门协同作战、同向发力、综合施治,11市和省转型综改示范区开展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收官专项督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专项执法行动,共排查整治涉气企业3250家,各市“一对一”“点对点”监督帮扶指导,利用在线监控、走航监测等科技手段提高应急监管效能,积极开展改善气象扩散条件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实现了重污染天气“削峰降频”,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本报记者程国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