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沧桑巨变·巡礼三晋·科教兴省篇】科教兴省 点燃转型发展新引擎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1>>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要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10708_72c07462a06bc6e95df763e1bc05d49a.jpg

山西大同大学“石墨烯林业应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主任赵建国教授(中)与团队成员正在进行石墨烯水溶性改性的相关实验。

20210708_3275df164c3231272c47c9b67722176f.jpg

5月24日,由中北大学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联合共建的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高速飞车)山西省实验室正式揭牌。

20210708_b732bceee231e7b60e40bb396886a676.jpg

太原科技大学马立峰教授(左三)金属板材柔性轧制技术与成套装备研发团队,正在对剪切板材断口进行微观结构及性能表征。

20210708_91e7b115c71167f6448a2fcf58888fd9.jpg


  时势演进变动不居,发展竞合日新月异。当时光的脚步迈进建党百年的历史坐标点,三晋大地处处呈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山西把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转型发展的核心位置,厚植创新生态发展沃土,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水平,积极营造支持创新创业氛围,奋力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

对标一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6月24日,揭牌不久的太原第一实验室,各类实验室仪器设备正在有条不紊地安装,这是山西省委和太原市委合力推动的重大创新平台。太原第一实验室对标世界一流实验室,引进北京大学彭练矛院士团队在内的10个国内顶尖科研团队入驻,将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牵引,贯通产学研用,加快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工程化,实现弯道超车、换道领跑。
  当前,国家实验室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它以突破重大核心科技攻关为中心,统筹全国优势科技资源,集国家智力、财力、物力于一体,打造战略性国家科技力量,是科技力量的“国家队”。面对国家层面释放的强烈信号,我省积极响应,依托相关高校院所、企业,建设省级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对接国家战略进行前瞻布局。“我省科技实力实现质的飞跃,一些前沿领域开始并跑、领跑,得益于党对科技进步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我省科教兴省战略的坚定实施。”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
  为了充分激活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我省在科技计划管理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打破部门内权力分割,冲破传统管理模式桎梏,咬住科技计划管理的“硬骨头”,实施了改革“大手术”。全省科技站在产业升级、调整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高度,精确地提出了产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技术需求、攻关方向,以及需要配套的创新平台和团队,增强了科技创新投入和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有效衔接,推动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结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富国强民,科技创新给出答案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省的科技工作快速推进。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槽出钢”“定向爆破筑坝”,到改革开放后的“三峡1200吨桥机”“千万吨级综采成套装备”,再到今天的手撕钢、碳纤维、晋华炉、连续变量量子信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煤制高端润滑油、全球最大的75立方矿用挖掘机……一批重大和重点项目奋力推进,每一次突破都激动人心,每一次成功都在百年征程中熠熠生辉。
  山西产出的煤炭曾经“点亮全国一半灯”,这已经时过境迁。破除“一煤独大”的资源型经济困局,成为摆在我省面前的一道新的“时代考题”。为此,我省以工业、教育、医疗等创新密集领域为重点实施“111”“1331”“136”三大创新工程,经过持续发力,山西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变,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大数据、半导体、光电、光伏等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蓬勃兴起。中国电子、航天科工、上海电气、浙商银行、华为公司、字节跳动等知名企业纷纷落地……山西正成为兴业创业的热土。
  今年以来,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大多以两位数幅度大幅增长。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7.3%。全省经济在去年稳定向好基础上,实现转型出雏型开局之年“开门红”。其中装备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均明显快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部分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十三五”时期,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智能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制造企业的各个环节。

育材引智,为转型发展积蓄动能

  科教兴省,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新时代研究型高校培养出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我省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规模近年来也稳步提升,博士、硕士和本科生招生规模较2016年分别增长了55.37%、76.70%和13.01%。同时,各类高端人才汇聚三晋,人才集聚效应初显。全省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增长20%以上,一大批高端人才加盟我省高校。我省高校在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国家部委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国家层面科技创新人才等内涵发展主要指标方面均有超过40%的增幅,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科学技术奖、重大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有了跨越式提升,在国家一流学科、国家一流专业、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关键指标上都实现了“0”的突破。
  这一切变化与改革都紧密围绕服务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而展开。在全国率先启动的本科专业调整优化,以及同步推进的高校布局和学科学院调整优化工作中,我省高校初步形成了与山西转型发展蹚新路高度契合的高校布局体系、学科学院体系和专业设置体系,夯实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这一个个数据、一次次突破背后,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也是我省教育系统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全省转型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产学研用,坚定服务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高校迅速行动起来,积极主动走出校门,与全省各市、县两级政府及企业对接交流,一起把脉转型发展路上的症结,合力攻关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为全省转型发展、为实现科教兴省贡献了高等教育的力量。据统计,2020年我省高校共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3368项,项目经费达到6.64亿元,较2016年分别增长118%和171%。
  “煤层气生产金刚石”项目是太原理工大学于盛旺博士及其科研团队历时6年艰苦攻关取得的一项重大创新成果,该项目打破国外产品和技术垄断,首创煤层气人工合成大尺寸金刚石,为我省丰富的煤层气资源找到了一个论克拉卖的价值链,该项目成功在我省落地转化。在晋中市榆次工业园区,依托中北大学张志军教授团队成立了山西金紫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团队的紫苏综合精深加工和产业化示范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在项目落地的同时,中北大学还与晋中市合作共建了产业研究院,药食同源植物的紫苏,不但能给农民增收提供较大空间,而且作为国内首个紫苏全产业链综合开发企业,对我省功能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山西大学固废利用项目落地襄垣县,带动长治市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山西农业大学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主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取得明显成效;中北大学镁合金车轮扩收挤压、化工废气超重力净化等一批技术相继转化落地,成为我省转型发展的新亮点。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到科教兴省、创新驱动,我省科技支撑力大幅度提升,基础产业持续做优做强,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正在谋篇布局,转型入轨呈现强劲态势,山西已大踏步迈上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特写1 秒检系统山西造

  6月29日,在中北大学大数据与视觉计算研究所,秦品乐教授在一台电脑上输入关键词“中北”,包含“中北”的文件名、文件内容和打包在压缩包里的文件内容,全部被秒检而出。
  这是其团队自主研发的“全盘全文检索系统”。
  “不仅查得全,而且速度达到了毫秒级别。”秦品乐告诉记者,“此前在国产操作系统上检索一个文件,只能根据文件名去找,并且速度很慢。”
  “支撑这两个软件功能的基础,是我们课题组开发的一款针对国产操作系统和体系结构,在检索速度方面做了特殊优化的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产数据库。”研究所所长曾建潮教授说。除了强大的文件检索、病毒查杀功能,这款“信创安全与服务系统”已实现国产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自检、垃圾回收和检测用户配置异常、弱密码等安全隐患问题,是山西省唯一在国产操作系统上实现的系统级软件。
  信创产业是我省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上抢滩领跑、赢得先机的重要抓手。拥有全省唯一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中北大学,通过学科优化整合,形成了集半导体材料、核心芯片、元器件和软件开发应用等体系完整的信创产业研究创新平台,2020年4月,还与我国信创产业和自主可控终端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山西百信合作共建了全国首个信创产业学院,正在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为山西信创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特写2 数字化传承跨时空

  塑像可以行走,石窟可以移动,丝竹弦乐穿越时空而来,千年石窟岁月痕迹触手可及……借助科技,1500多岁的云冈石窟“活起来”。目前,山西云冈研究院完成了世界上首例3D打印复制洞窟,云冈石窟踏上“行走”世界之旅。
  云冈石窟高保真复原标志着我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利用中实现了多方面的技术突破,开创了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利用新的里程碑。在云冈石窟景区东端,距离石窟约1000米处的监测中心,大屏上正闪烁着窟内各项环境因素的实时数据。“这个监测中心拥有250个监测点,像嵌入各个洞窟的神经元细胞,时刻感知、传输着所有窟内的每一个细小变化。”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职员何勇说,“针对整个洞窟,我们采用三种方式测绘,站式扫描仪获取整个空间内大范围的信息,对于局部精细造像采用精度更高的手持激光扫描仪,扫描仪扫不到的地方,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方式。”
  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分三路采集而来的数据,被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和解算,最终形成完整的数据成果,应用于石窟的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目前,云冈石窟数字化采集已完成1/3,“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全部石窟数字化采集工程。此外,每秒钟运算能力可达234万亿次的云冈石窟超算中心也即将建成,可以有效解决石窟三维数字资源的安全存储、高效计算和广泛应用问题。

特写3 科技兴农果园丰

  6月28日,山西农业大学教授牛自勉正在隰县习礼村李元生家的果园里忙碌着。
  由于年初气温偏低,果实发育慢,夏至后气温突然攀升,导致果实套袋滞后,技术风险较大。“不少果农着急询问果实套袋怎么做、药剂防治怎么选,我们就赶紧来了。”牛自勉说。
  牛自勉是国家苹果、梨树研发项目的课题主持人,近10年来,他们选育了20多个果树新品种,研发了配套的系列果树高光效树形管理技术,并把技术简化,让高新技术简便易行,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他们的足迹遍布隰县、蒲县、吉县、大宁、汾西、永和、临猗、平陆等全省几十个县(市、区),牛自勉也“桃李满天下”——培养了懂技术、会修剪的技术二传手1000多人,培训果农5万多人。
  在隰县各个乡镇各个村,果农们几乎都认识牛自勉。“一个教授,50多岁的人了,早上4点开车从太原出发,7点到果园开始工作,10点多工作完又匆匆赶回太原。早饭也顾不上吃,风风火火,不客套、无废话,让人心生佩服。”当地主管部门负责人竖起大拇指。“枝条少了、密度降了,品质却提高了,平均收入增加了25%以上,有的果园收入提高了50%以上。”果农们更是赞不绝口。

本版文字:沈佳 李林霞 胡慧萍 本版图片由本报通讯员摄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