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万家寨引黄工程——千年夙愿今朝圆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万家寨引黄工程——千年夙愿今朝圆
万家寨水利枢纽大坝。资料图片
引黄工程北干线一处标段胜利贯通,工人们热烈欢呼。资料图片
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资料图片
[红色记忆]
站在万家寨枢纽工程大坝上,阵阵清凉拂面而过。滔滔黄河水在这里勒住了翻涌的浪头,稍事停顿后,一部分穿过闸门继续前行。而有一部分则一头扎进南边大山腹里,越过一级级泵站,钻过一条条涵洞,化作清泉跃出地面,滋润着古老而又年轻的三晋大地。
追忆往昔,老“引黄人”、万家寨水控水资源公司总工刘培峰一脸自豪。
据《汉书·沟洫志》记载,早在汉武帝时期即有引黄入晋的设想。民国时期,山西诸多水利专家亦曾三赴现场踏勘“引黄入汾”的线路,并于1917年10月(民国六年)完成了《山西黄水入汾预测报告》。刘培峰说:“引黄入晋,可以说是山西的千年夙愿。”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引黄入晋才真正成为现实。
刘培峰自豪地说,1959年1月山西省委成立引黄入晋领导组着手谋划,历经初期酝酿、规划选线、方案论证、评估立项、资金筹措、建设与运营、市场化改革等阶段,我们走过了60多年的奋斗历程,凝聚了几代人“用好用足黄河水”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万家寨引黄”的独特品牌价值,万家寨引黄工程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引黄入晋由万家寨水利枢纽和引水工程两大部分组成。万家寨水利枢纽作为引黄入晋的水源工程,主要任务是供水,兼有发电、防洪、防凌等作用。1993年经国家批准立项,由水利部、山西、内蒙古三方投资兴建,1998年首台机组发电,2000年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引水工程从黄河万家寨水库取水,分别向太原、大同和朔州供水。其中一期工程于2003年10月26日正式向太原供水,二期工程于2011年9月16日建成,向大同、朔州供水。
欣赏着眼前浩浩黄河水激扬636米,穿越崇山峻岭,潜行400多公里造福三晋,刘培峰深有感触。
当时的偏关,春天黄沙蔽日,夏天烈日如火,秋天泥泞难行,冬天寒风刺骨。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指挥下,引黄人战酷暑斗严寒,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用勤奋开创了人间地下长河,用智慧谱写了世界级引水伟业。
1997年,时年36岁的刘培峰竞聘上岗,担任了引黄机电项目的负责人。
机电系统是工程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心脏。特别是黄河水含沙量高的特点,带来了诸多世界级难题。国际标书编制中,他们耗费4个月,逐条逐句讨论研定,到了合同谈判阶段,连续40天又是逐点逐项据理力争,确保我方权益无损。刘培峰说:“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工程的主人,这是我们的责任。”
2003年10月,引黄工程一次通水成功,千年梦想终于实现。工程安全稳定运行十多年来,保障了太原、大同、朔州等地的工业及生活用水。
[感悟初心]
迎难而上初心如磐
“五水综改”续写担当
万家寨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纪委副书记山西万家寨水控水资源有限公司纪委书记 李效敏
引黄入晋,造福人民。回首万家寨引黄工程的建设运营、改革发展,可以说就是一部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史。
在引黄入晋60多年的历史中,历届省委、省政府秉承“引黄入晋,造福人民”的初心使命,面对每一次的困境与低谷,毫不动摇地推进引黄工程。全体建设者按照确定的目标方向,风里来,雨里去,保证了质量在每个环节处在受控状态,使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控制在概算之内;生产运行中科学调度,保证了安全稳定供水。半个多世纪的孜孜以求,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迎难而上的为民情怀,也书写着一代代建设者砥砺奋进的壮志豪情。
今天,万家寨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全省最大的水务企业,省委省政府赋予集团统筹推进“五水综改”、为高品质生活提供优质水资源、优良水生态、优美水环境、高效水服务的重要使命。
为实现这个目标,集团党委创新性地提出了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始终把党的初心使命和企业职责使命紧密结合,弘扬“以水为师,润泽万物”的企业精神,坚定不移抓改革、降成本、扩水量,拓展水务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姿态建设国内一流水务旗舰劲旅,解山西省战略之忧,圆水利人立业之梦,为山西转型发展和三晋人民提供坚强的水支撑水保障。
作为一名纪检干部,就是要坚持和弘扬我们党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的优良作风,持续营造凝心聚力、务实高效的干事创业氛围,以全面从严治党更大成果服务保障集团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记者手记]
引黄工程新贡献
改革开放之壮举,使思想得以解放,社会为之一新。引进世行贷款,促进了引黄工程建设顺利推进,解决了工程所面临的人才、技术、装备、体制等多方面的问题。也正是借改革之东风,才有了借鉴世界跨流域引水之成功经验,为工程长期良性运营、综合经济效益的发挥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引黄工程为山西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使得千里黄河早日富庶三晋成为现实。
到如今,引黄工程在为山西“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提供生态供水的同时,又作出了新贡献,它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出绿色生态河流走廊,更跨流域为永定河提供了生态水源。
本报记者王利强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