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大同:强化工作机制 交出满意答卷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1>>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要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10526_56e2546ef797001e838d802bb7f8edec.jpg

20210526_42933320927a45b8a6b8216c9efcbd83.jpg

灵丘县车河有机社区新貌。

20210526_aec42e15ffc2a4acb0c5d33c482217cc.jpg

“天镇保姆”进北京。

20210526_0675f95275a02e000e679ba8fe98729e.jpg

云州区火山脚下的万亩黄花基地。


  大同市是全省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四个市之一,有9个农业县区,6个县区是“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其中,天镇和广灵是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同市委、市政府强化军令状、交总账意识,攻坚克难、硬拼实干,以战时工作机制,逐月逐季推动落实。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集中攻坚,全市6个贫困县成功脱贫摘帽,745个村、31.14万名贫困人口从此告别贫困。

——打好特色产业牌,带贫益贫效果越来越明显

  多年来,大同市委、市政府围绕“园、加、养、种、商、旅、研”7个方面,统筹培育全市197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扶贫车间、产业园、集体农庄,形成了云州区贫困人口至少人头1亩黄花、阳高县贫困人口户均1栋大棚、浑源县贫困人口户户种植黄芪的“一县一业”产业格局。6个贫困县投资的“大同好粮”农特产品深加工项目与13个大型企业合作今年全部开工建设,直接带动贫困人口2.66万人增收。全市18家供应商、42类产品入选全国扶贫产品目录,年均销售特色农产品达2.6亿元,贫困地区农产品网络销售由2016年不足1000万元提升到2020年的9876万元。全市光伏扶贫在运营维护、资产确权、收益分配上走出了一条具有大同特色的发展新路,2020年9月22日,全国光伏扶贫工作现场会在大同召开。以长城廊道旅游建设为切入点,带动长城沿线16个乡镇、171个行政村的14.9万人口增收致富。

——打造技能升级版,“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富路”的美好愿景逐步实现

  该市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持续叫响“天镇保姆”“广灵巧娘”“灵丘阿姨帮”等大同优秀劳务品牌。2019年7月15日,全市有78名农民取得全省首批职业农民技能证书。目前,全市高技能人才6.2万人,全国技术能手17名,享受政府津贴的高技能人才29名,三晋技术能手64名。到2019年持证人数增加为23.4万人,持证上岗人数增加为21.53万人。2019年,天镇“党建+保姆”引领妇女就业,入选中宣部《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选编》。2020年,零就业家庭全部清零。就业扶贫的典型做法受到人社部和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2020年8月11日,首届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在大同举行。

——建设生态宜居地,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十三五”期间,共有9.49万人喜迁新居,11.37万户贫困人口的危房完成改造。2019年,天镇县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被国家发改委评为优秀方案向全国推广。2019年,灵丘县危房改造工作,荣获国务院督察激励。特别是2018年和2019年两年财政投入资金22亿元,带动县区自筹、社会投资等34.9亿元,对1800多个村庄开展环境整治,全市乡村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该市被评为“全国美丽山水城市”“十大生态宜居城市”,有14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全力保障居民用水安全,2018年12月,全国饮水型氟超标改水工作现场推进会在该市召开并在阳高观摩。

——密织民生保障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拔穷根阻断代际贫困的关键性举措,投资8.3亿元完成“全面改薄”任务,102249名中小学生受益;实现了全市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全覆盖;各类资助累计47.22万人次,累计资助资金7.28亿元。大病救治病种扩大到37种,累计救治群众8576人次。2018年,全国健康扶贫大样本项目中期成果交流会在阳高县召开。2018年,灵丘县“四方联动”健康扶贫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广。2014年以来,市级财政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资金3.5亿元,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64.9亿元。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共有90777人纳入农村低保和特困人员的范畴,占到农村低保和特困保障对象的48%。

——勇扛结对帮扶责,涓涓细流汇聚脱贫攻坚磅礴伟力

  在全市脱贫攻坚战场上,活跃着928名第一书记、4551名驻村干部、1452支帮扶工作队,他们成为战胜贫困的“大同铁军”和“能人团队”,为农村的党建、产业、就业、乡村提质、后续发展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产业、教育、医疗、就业、消费、文化、村容村貌等方面,全市社会各界用情用力,共投入扶贫资金6.2亿元。577家爱心扶贫超市,筹集物资1068万元,受益13.94万人次。消费扶贫成效显著,累计线上线下销售特色农产品价值4.73亿元。2019年9月,天镇县“农业认养”消费扶贫模式,入选国家发改委全国13个典型案例。组建了全市扶贫公司,100家“扶贫大卖场”投入运营。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完美收官,乡村振兴已出发。该市正在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乘势而上书写大同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亮点】
产业扶贫

  “大同黄花”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真正把小黄花做成了大产业,做成了全国知名品牌,黄花成为群众的“脱贫宝”“致富花”。走“特”“优”的路子,以云州区黄花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布局全市“十大产业集群”,黄花、黄芪、黄小米“大同好粮”品牌效应持续提升,“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扶贫产业格局初见成效。

就业扶贫

  成功举办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出台《大同市决战完胜脱贫攻坚促就业保增收八项措施》,全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把培训机构和企业结合起来、把培训和就业结合起来,由输劳力向输技能转变,推动贫困人口就业从量到质转变。在“天镇保姆”持证劳务品牌的基础上,持续打响“广灵巧娘”“灵丘阿姨帮”“浑源搓澡工”“云州铜器”“阳高职业农民”等大同优秀劳务品牌,形成了“一县一业”的就业格局。

生态扶贫

  坚持“打有机牌、走生态路”,将品牌建设贯穿于农业全产业链,大同涌现出黄花、黄芪、杂粮、食用菌等一大批优质农产品,为建设全国知名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灵丘县探索出了一种以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为核心的有机农业、有机社区、生态旅游,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生态扶贫模式。生态扶贫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和生态环境部高度认可。

易地搬迁

  出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工建设易地搬迁安置点产业项目91个。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基本实现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有保障。扎实推进土地复垦工作,452个整体搬迁村,拆除完成率100%。

【脱贫故事】
舍小家为大家的“硬汉书记”

  2018年9月,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俞贺楠主动请缨,到国家级贫困县、山西深度贫困县天镇县的薛牛坊村担任第一书记。为了融入农村生活,他主动帮村里老人挑水、买药送药、申请低保,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为确保村民稳定脱贫不返贫,俞贺楠想招数、做尝试,紧盯消费扶贫。2019年“人社定点扶贫驿站”在薛牛坊村挂牌,工作队为村里配备了真空包装机、肉类切割机、玉米粉碎机、榨油机等设备。俞贺楠还在人社部“实名农户”电子商务平台上为薛牛坊村开设了两个网店,引导村民成立紫玉山庄小杂粮合作社,注册了“薛牛坊紫玉山庄”商标。他积极为薛牛坊村农产品“代言”,通过电商培训、直播带货等方式,拉动了当地土特产品快速销售。
  2020年春节,俞贺楠的母亲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父亲又是已经患脑梗14年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这给作为独生子的他出了一道难题。这时,薛牛坊村的村民们站了出来:“把老人接到天镇吧,俞书记的爸妈就是我们的爸妈,我们一起给老人养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俞贺楠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村民,村民也把感谢回馈给俞贺楠。就这样,俞贺楠把父母从辽宁沈阳接到了天镇,继续开展他的扶贫工作。这时的他,在乡亲们心里不仅仅是“博士书记”,更是舍小家为大家的“硬汉书记”。
  如今的薛牛坊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薛牛坊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国家有好政策,党有好干部,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哩!”薛牛坊村的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小黄花是老谢的“致富花”

  谢文,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贺店村第一批规模种植黄花的农民。一说到黄花,就打开了话匣子,讲起他家的致富故事。
  70岁的老谢背不驼、眼不花,说起话来铜钟般响亮:“以前我们家全靠五六亩地养活,忙活一年收入也不到万元,还要供3个孩子上学,生活过得紧紧巴巴。遇到天旱,收入更是寥寥无几。”
  2011年,他响应政府号召,抱着拼一把的心态把地全种了黄花。那在当时已经是了不起的种植大户了。为啥呢?种植黄花前3年就没有收成,再加上这里干旱少雨,所以村民根本不敢大面积种植。头年种上,第二年政府开始补贴,每亩补贴100元,2014年开始进入初级盛产期,可比种玉米收入强呢,一亩收入能达到上千元。
  到了2017年,老谢种植黄花的总收入已经达到5万元。“种了这五六年有了将近20万元的收入,我家生活这才开始大变样。家里饥荒打了,给儿子娶了媳妇,买了汽车,儿子又在城里买了楼房……”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州区视察。回忆当时场景,老谢搓着手忍不住地激动,“那天习近平总书记和我们说的话,我还记得真真的呢,他叮嘱干部,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黄花这个产业,让它成为乡亲们致富的一个好门路,变成群众的‘致富花’。”他高兴地说,现如今,黄花已经是全村、全镇、全区农民的“致富花”了。

本版文字:赵志成 申力 温保平
本版图片:赵文贵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