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吕梁:打出脱贫品牌 打赢攻坚之战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1>>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要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10526_7fb375644fbff2021697f6c6d01277fc.jpg

20210526_4e7622765e7dd1973edb50bcdcbd1499.jpg

“吕梁山护工”正在接受专业培训

20210526_e3556c505f16f76df7c05599117c4580.jpg

光伏扶贫照亮吕梁脱贫路。

20210526_eac0ac8c81fdfec142d9dbec6bc2ab8e.jpg

正在绿起来的吕梁山。


  在脱贫攻坚这场时代大考中,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和山西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吕梁坚定“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信心和决心,取得脱贫攻坚重大胜利,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如今,放眼吕梁山,一个个乡村实现了华丽蜕变,这是对脱贫攻坚成果最好的注解。

脱贫成绩硕果累累

  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集中攻坚,吕梁“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3%;投资15.92亿元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建成112所乡镇寄宿制学校,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标。
  ——基本医疗保障有力,县乡医疗一体化改革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建成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对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人口签约服务政策实施全覆盖,签约服务率100%;率先在全省对贫困人口住院实行市域内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13个县级医院、161个乡镇街道卫生院、1439个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危房改造动态清零,全市贫困户住房安全排查和鉴定认定全覆盖,2016年以来完成改造71956户,占贫困户总数的近1/3,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4类重点对象应改尽改。
  ——农村饮水安全达标,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9.29亿元,新建改造工程2644处,巩固提升2991个自然村、173.42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条件;维修1050处工程,消除了1187个自然村、77.37万人的饮水安全隐患。全市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100%,集中供水率96.43%。
  ——群众收入大幅提高,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7644元增长到2020年的10656元,年均增长8.7%;10个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5835元增长到2019年的7861元,年均增长10.4%。

三大品牌享誉全国

  初夏时节在石楼县义牒镇,绿油油的树苗铺满四面山坡。说起造林扶贫专业合作社,裕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张秋林高兴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村民们通过参加造林合作社,学会了植树、管护等一技之长,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不少村民还入了股。”在吕梁,像这样的造林专业合作社有1398个,吸纳2.3万名贫困社员和7352名贫困管护员,参与造林、管护、土地复垦复绿等任务,带动50万群众依靠生态扶贫增收,其中通过造林、入股、分红带动14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针对贫困人口多、缺少就业技能和就业门路的实际,五年来,吕梁坚持“政府支持、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跟踪服务”的推进机制,积极打造“诚信、勤劳、专业”“吕梁山护工”劳务品牌。截至目前,吕梁共培训护工34期6.35万人,实现就业3.46万人,其中培训贫困人口2.62万人,就业1.32万人,人均月收入4500元,就业辐射全国8省(区、市)20多个城市,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入选全国人社领域精准扶贫和全国家政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荣获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涌现出许艳平、马金莲等一批优秀护工代表。“吕梁山护工”成为全市在脱贫攻坚中一块闪闪发亮的“金字招牌”。
  吕梁山麓、黄河岸边,一排排光伏电池板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吕梁紧紧抓住国家和山西省光伏产业扶贫政策机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光伏项目建设。依托光照优势,抢抓政策机遇,把光伏扶贫作为攻坚深度贫困的重点工程推进,在全国率先探索出“村级电站联村建设”模式,建成468座总规模59.6万千瓦的村级电站和集中式电站,覆盖全市1469个行政村,惠及21.8万贫困户,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光伏扶贫覆盖所有行政村,开发保洁、护路等公益岗位69万个,同时推进实施9000亩“光伏+”项目,配套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拓宽了贫困户增收途径,提高了光伏扶贫综合效益。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第一站就来到吕梁,高度评价了吕梁精神,赋予了吕梁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吕梁将继续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力巩固脱贫成果,向着更加美好的乡村振兴奋进。

【亮点】
生态扶贫成为全国样板

  针对吕梁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相互交织、互为因果的实际,吕梁认真践行“两山”理论,创新农民造林专业合作社模式,推动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把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转化为群众增收脱贫的过程。
  连续四年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下经济“三个100万亩”工程。累计投入70多亿元,统筹推进造林务工、退耕奖补、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业产业富民增收“五大增收项目”。组建1398个专业合作社,吸纳2.3万名贫困社员和7352名贫困管护员,参与造林、管护、土地复垦复绿等任务,带动50万群众依靠生态扶贫增收。
  2017年全国林业扶贫现场会在吕梁召开,在全国推广合作社造林做法。2018年,生态扶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2019年荣获“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2020年全球乡村产业生态大会上荣获“创新乡村振兴实践典范”。

吕梁山护工成为老区新名片

  针对贫困人口多、缺少就业技能和就业门路的实际,吕梁坚持“塑造劳务品牌、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思路,构建起“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宣传发动、技能培训、就业保障”五大工作体系,市级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磋商等方式确定11家培训基地,每年投入4000余万元,对参与培训的贫困群众实行“三包五免”,培训合格持证上岗,持续打造“诚信、勤劳、专业”的吕梁山护工品牌。
  全市共培训吕梁山护工34期6.35万人,实现就业3.46万人,人均月收入4500元,就业辐射全国8省20多个城市,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每批护工结业,市委举行大型的护工欢送仪式,市委书记、市长携县(市、区)主要领导亲自送行;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240个家政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组建北京、天津、青岛等6个服务部和17个服务站,为吕梁山护工提供跟踪帮扶。组团赴日本推介“吕梁山护工”,31人通过日语N4等级考试,11人通过日方面试,已有5人赴日就业。

光伏扶贫荣获全省组织创新奖

  依托光照优势,抢抓政策机遇,吕梁把光伏扶贫作为攻坚深度贫困的重点工程推进,在全国率先探索出“村级电站联村建设”模式,建成468座总规模59.6万千瓦的村级电站和集中式电站,覆盖全市1469个行政村,惠及21.8万贫困户,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光伏扶贫覆盖所有行政村。全省光伏扶贫推进会上吕梁作了交流发言。
  运维分配机制全省推广,累计结算收益7.86亿元,开发保洁、护路等公益岗位8.2万个,有效解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题。石楼县光伏电站“四有四无四通四保”经验在全国光伏扶贫工作视频会上受到表扬和肯定。通过光伏收益贫困村集体收入平均达30万元以上,348个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100万元,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综合效益实现最大化,引进振东、中利航农、北京绿维创景等公司,领办“光伏+”项目,配套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拓宽了贫困户增收途径。该市光伏扶贫荣获“2019年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脱贫故事】
“驻村扶贫让我的人生更有意义”

  初夏时节,繁花似锦,绿荫如海。5月18日,一大早,方山县积翠镇胡堡村第一书记吴克友和往常一样来到主营维修煤机设备业务的山西庞泉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车间里。
  吴克友介绍,2019年8月,北京理工大学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在方山县建起了科技人才工作站,定期派驻不少于10人的教授、研究生团队,与当地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并针对企业管理、刮板机制造、数控编程进行专项培训。工作站的成立,既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升级,又通过技术培训解决了贫困户家门口就业的问题。
  2020年得知庞泉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新招聘的工人因疫情影响无法培训而迟迟难以上岗后,吴克友主动组织协调工程训练中心老师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为企业培训新员工,让员工们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即学即用。
  张耀耀曾是胡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疫情期间,他参加了北京理工大学组织的15天线上专业培训,掌握了数控车床工技术,从普通工人变为技术工人,工资是原来的三倍。像张耀耀一样,胡堡村及周边通过培训就近就业的70余名贫困户都在这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劳动岗位,每月收入3000元以上。
  从京城来到了农村,吴克友勇于担当、埋头苦干,视群众为亲人,扑下身子,融入到村民中,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胡堡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两委”班子强了、村容村貌美了、村民腰包鼓了……两年的驻村扶贫,吴克友收获了贫困群众的认可。吴克友说:“驻村扶贫让我的人生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荒山绿了,腰包鼓了”

  站在山圪梁梁上,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
  “这工作真不赖,种树不仅绿了荒山,一个月还能挣两三千块钱!这几年靠着植树造林,我们不仅改变了荒山面貌,还鼓起了腰包,过上了好日子。”5月17日,石楼县前山乡韦家湾余家畔村村民冀海鹏坐在山坡边跟记者唠起他的幸福生活。
  冀海鹏是黄河边上长大的穷苦孩子,面对家乡的贫困面貌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他暗下决心,要让家乡绿起来、富起来,而他也赶上了好时候,政府的生态扶贫政策让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从2018年推出“党支部+造林合作社”模式以来,石楼县经过不断探索、完善和推广,形成了“谁的土地谁造林,谁造林谁管护,谁管护谁受益”的造林增收模式,同时正在将这一模式运用到乡村振兴的建设发展当中。除了规范管理机制,合理分配收益,该县还鼓励造林合作社扩大经营规模,大力发展沙棘、皂角、文冠果、钙果等特色经济林产业,持续增加贫困群众经营性收益和资产性收益。据了解,这些年依托生态脱贫机制,石楼县完成了46.5万亩生态林业工程,参与合作社的9800余贫困户人均实现增收3000多元。
  “依托‘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发展起来的造林队伍在过去几年植树造林中,活干得好,树苗成活率高,所以今年这支队伍已经开始承接其他植树项目,拓宽生产经营范围,由过去的单一造林向造林、管护、经营一体化方向发展,最大程度地让老百姓获得长远利益。”该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本版文字:王少科 付永锋 阮兴时 肖继旺 白玉生
本版图片:冯帅 刘生锋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