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牢记嘱托 撸起袖子加油干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1>>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要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10525_273a31eca954ed05356f48657583d1c0.jpg

云州区农民在采摘黄花。

20210525_47ef8a4fdc28feced550957ad35fb4fd.jpg

干净整洁的坊城新村。

20210525_838826dcc27aa0700bab18721e3c371e.jpg

原赵家洼村村民王三女(左)和杨娥子在广惠园新家高兴地贴窗花。

20210525_fb3d429b8c2b84e0699bc6139ece7881.jpg

宋家沟新村一角。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西,给全省干部群众以巨大鼓舞,为我省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力。山西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他进农家、访民情,先后深入岢岚县赵家洼村、宋家沟新村,大同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西坪镇坊城新村等地视察。
  从房舍灶台到农田水利,从吃穿用度到医疗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事事关心,句句叮咛。乡亲们把殷殷嘱托化作拔穷根、奔小康的不竭动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他们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心里话,“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跟着党中央继续加油干”“脱贫是起点,更好的日子在后头”……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广。

栽下黄花一垄垄 迎来甜蜜生活

  初夏时节,万物勃发,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一派生机,一垄垄嫩绿的黄花苗,在喷灌的沐浴中长势喜人,田地间,农业技术员正在为村民讲解微耕机实操技术和病虫害防控技术。
  5月19日,云州区黄花菜经纪人杨旗从早上五点多就开始在唐家堡村的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忙碌起来。“原先是一年忙3个月,现在是一年忙12个月。而且都是好事情。这不,这几天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要和我洽谈将黄花烘干加工线改为光伏供电的事项。你说,这是多好的事。”接电话中间,杨旗和记者聊了起来。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州区视察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时,亲切地向正在田间劳作的杨旗等人了解黄花的田间管理、市场价格、产品销路等。当天晚上,杨旗激动得彻夜未眠,心里一直琢磨着习近平总书记在田间地头的讲话,“总书记来视察,咱大同黄花的知名度更高了,全国人民都知道了,黄花一定会更火。”
  “可不是嘛,去年整整翻了一番,这么大的变化我真是没有想到。”杨旗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下账,“去年黄花收购旺季时,平均每天收购三四万斤鲜黄花,最多的一天收购了8万多斤。2020年,鲜黄花和干黄花加起来收购了1080多吨。以前和我们合作的多是搞专业批发的客户。去年以来,与我们合作的大商超增加了好几家。以前家乐福超市只和我们的客户对接,现在打算和我们直接对接,一年估计有20吨的需求,目前正在洽谈。”
  在距离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不远处的贺店村,今年70岁的农民谢文,每天要去黄花地里转转。他对记者说:“种黄花脱贫致富的路子是走对了,早些年村民还有些犹豫,不愿意种植。我是村里较早带头种植的,靠种黄花,不仅给儿子娶了媳妇,在城里买了房,而且还买了汽车。村民看到了效果,一下子跟着全都开始种黄花。去年在黄花地里,我有幸见到了总书记,他都肯定了发展黄花产业。我想,咱今后就照着这条路子继续往下走,一定能致富,而且是高标准的富裕。”
  在贺店村,记者见到了原先的西坪镇党委书记闫红,回忆起去年的场景,他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与总书记近距离接触,真切感受到人民领袖的为民情怀,感觉浑身是力量,有使不完的劲。感谢总书记对我们的关心与关怀,我们要永远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上下拧成一股绳,用全部的力量高质量、高标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全面迈进,开启新的征程。”
  据了解,目前大同全市黄花种植面积达26.1万亩,占全国四分之一左右,已开发菜品、饮品、食品、功能产品等四大系列100余种黄花产品,全产业链产值已达18.4亿元。“大同黄花”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记者梳理一年来的成效和亮点,大同黄花协会和大同黄花产业联盟先后成立,为企业、合作社不断优化线上布局,强化线下营销,携手保质量、促销售,充分挖掘市场、开拓渠道奠定了基础。而建立黄花特色农业产业基金,开展黄花特色保险,制定出台黄花采摘帮扶消费实施方案,开展黄花丰收节系列活动更是让小黄花做成大产业有了无限可能。
  据统计,2020年,大同全市累计采摘用工11.31万人次,参与脱贫户4.77万人次;采摘务工总收入1572.31万元,其中参与采摘的脱贫户增收546.57万元。截至目前,大同已连续举办3届黄花丰收节系列活动,仅2020年的游客就同比增长30%以上,带动旅游收入5000万元。

  本报记者赵志成

越过一山又一山 活出幸福模样

  不变的是质朴,变化的是由衷的笑容绽放在一张张爬满皱纹的脸上。
  “人啊高兴时间就过得快,一晃从赵家洼搬进城里竟已是第五个年头了。”75岁的刘福有回忆起2017年6月21日这天,依然难抑内心的激动。
  这天,习近平总书记不顾山路坎坷,来到岢岚县赵家洼村视察。这里地处吕梁山区,土地贫瘠,生态脆弱和深度贫困交织,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刘福有逼仄、破旧的老屋内,和老刘老两口坐在炕沿上拉起家常:家里还有地吗、还种得动吗、种些什么、自己吃还是卖、家里收入多少……
  “是啊,我也没想到总书记那么细心。”曹六仁接过话来。从刘福有家里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了曹六仁家。
  曹六仁脸上泛着兴奋的红光说:“总书记进来,坐在炕沿上,看到地上只铺了一半砖头,一半却没有铺,特意询问了原因。”“对对对,总书记可平易近人关心咱们了。”王三女大娘插话进来感动地说,“我说我68岁了,总书记说‘你是我的一个大姐,比我大4岁’。”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强调要“对居住在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的群众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坚定信心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2017年9月22日,刘福有他们全村6户13口人,挥别祖祖辈辈居住的赵家洼,一起搬迁到了位于岢岚县城的广惠园小区。
  “总书记勉励我们,要像当年的八路军一样和老百姓处亲戚。”驻赵家洼村第一书记陈福庆说。驻村工作队跟着赵家洼人“移师”广惠园,帮着曹六仁和同步搬迁的张秀清、杨玉才找下满意的工作。少言寡语的五保户李虎仁进了城也找到了“知音”,和三五个老人拉着二胡,优哉游哉。
  “我们年龄大了,但有手有脚,能走能动,真不是给你们干部找麻烦,实在是躺在政策上脱贫,脸上不光彩。”最后,刘福有老两口和王三女三位老人“如愿以偿”才高高兴兴离开。
  现在,刘福有老两口每月能领上2100元的工资,脱贫后的曹六仁拿出3000元捐赠给武汉医务人员,就连原先生活最困难的王三女大娘,“生活也一下子就从地上蹦到了天上”。
  之前,王三女大娘带着残障的孙子和孙女艰难度日。现在,两个孩子去了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一年一个样,唱歌跳舞有模有样。心情舒畅的王大娘喜欢上了养花,一屋子姹紫嫣红。“我可想给总书记说,我前半辈子手里连5000块钱都没拿过,现在有好几万元的存款了。”大娘激动地说。
  岢岚县除了广惠园这个县城的易地扶贫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还有8个中心集镇安置点。
  宋家沟新村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刚刚乔迁新居的张贵明家,询问住得习不习惯,搬迁享受了多少补贴,现在生活怎么样,还有哪些困难,特意看了看挂在家里的老房子的照片。
  张贵明老人前年因病去世,老伴周牡丹今年74岁,有轻度脑梗,常年在服药。“现在医生定期免费送药上门,免费做体检。”她告诉记者,每年她享受低保和养老金共有5180多元,还有扶贫企业入股分红6000元、光伏扶贫收益800多元、村集体种植中药材分红700多元。
  平日里,周牡丹大娘喜欢斜倚在沙发上,晒着太阳听段二人台、晋剧,要不就去三棵树广场的长廊里坐坐,看墙上“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大字,看一群群游客结伴走来,一派兴旺热闹的景象。“这是梦里的日子。”周大娘笑眯眯地说,“我就是希望自己多活几年多享几年福!”

本报记者王利强

搬出大山住新居 越来越有奔头

  在花香鸟语中,坊城新村开始了新的一天。
  村民们陆续从一排排白墙飞檐的平房小院里走出来,在绿树成荫的道
  路上,他们说着笑着,舒展着筋骨,抖擞着精神。有的走向村外的田间地头劳作,有的走进村里的产业园区上班,有的开车赶往城里自己的工作岗位……
  5月18日,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的小广场上,驻村第一书记陈巨文和村民白高山一大早就谈论着这几天来村的客人有多少。白高山的爱人是村里的保洁员,看到自己的老伴在谈话,也凑过来向第一书记夸赞自己的劳动成果,“村里来的人多,一点垃圾也没有,花池里的花也开了不少。”正在谈话中,白高山的儿媳郭芳把一岁多的儿子交给两位老人照看,“我去上班呀,今天可能要听讲解的人还不少。”与此同时,村里的卫生室、图书室、党建室、文化活动室也有人开始进进出出,气氛祥和。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走进坊城新村了解产业就业扶贫成果。当时场景,白高山和村民们至今难忘。
  坊城新村是由大坊城与西咀两村易地搬迁来的扶贫安置村。之前,村民们住在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土窑洞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5年前,全村210户村民搬来此地,住上整洁明亮的新房子,用上了天然气。从苦日子到好日子,村里的点滴变化都在村民心中。
  村口的“坊城新村”4个大字与黄花同色,背景采用当地特有的火山石做装饰,既有创意,又有美感。在村口,还新建了开放式停车场,等待四面八方的客人前来参观。陈巨文告诉记者,现在,坊城新村远近闻名,一年里15万人次来“打卡”,感受村民的幸福生活。
  说起村里的变化,陈巨文如数家珍:依托全区黄花主导产业,种植黄花900亩;实施300亩经济林种植项目;加强技能培训,帮助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实现外出务工增收;办起手工编织、缝纫等扶贫项目,让妇女经过培训后实现足不出村增收致富。他动情地说:“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00元。今年园区正式投入运转,村民的收入还会有大的提高!”
  “这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白高山看到记者,又回忆起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他家嘘寒问暖的一幕,“总书记问我今后有什么打算,我说就是希望日子越过越好,总书记说,一定会越过越好,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白高山说,除了每年上万元的土地流转费,老两口在村里做保洁员还能有3万元收入,儿子通过参加村里的技能培训,掌握了电焊技术,成了一名炙手可热的技术工人,一年收入七八万元。儿媳是村里一名解说员,负责为参观学习的游客讲解,每个月也有固定工资收入。“全家年收入十几万元,这真应了总书记的话,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总书记对我们易地搬迁新村的视察,是对我们工作的巨大鼓舞。”坊城新村第一书记陈巨文说,坊城新村建成后,产业收入加上各种扶贫政策收益,村民目前都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从长远来看,要更好地巩固脱贫成果,必须拓展产业发展和就业路径,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坊城新村东,一座偌大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已经初具规模。在已落成的现代化标准操作车间里,记者看到,黄花酱、黄花酱腌菜、黄花代餐粉和黄花饼4条黄花加工生产线已经安装完毕,园区负责人介绍,项目即将投产,投产后预计黄花相关产品年销售收入可达到6000万元。加上黄花干菜和小杂粮大宗交易及线上销售,预计明年产值上亿元。

本报记者赵志成
本版图片:赵文贵 赵文君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