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沧桑巨变 巡礼三晋·朔州】发扬右玉精神 在转型蹚新路中走在前列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沧桑巨变 巡礼三晋·朔州】发扬右玉精神 在转型蹚新路中走在前列
图为右玉杀虎口风景名胜区小五台风电一景。
平鲁区阻虎乡迎恩堡的万亩油菜花田,每年观光期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俯瞰朔州市区新貌。
朔州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转型发展的历史重任,发扬右玉精神,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按照“123321”工作思路要求,努力在山西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历史征程中担起使命、走在前列、争作贡献。
朔州市重点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煤电产业巩固提升,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实施500万元以上产业转型项目389个,占总项目52.6%。“减、优、绿、新”提升煤电产业,退出落后产能360万吨。新能源运营装机规模达485万千瓦,“风电打捆”直接交易为企业降低成本5676万元。
全市聚焦“六新”求突破,引进了中信重工,建成特种智能机器人生产基地。形成年产11万吨风电塔筒生产能力,建成全省重要的风电装备基地。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7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8家。
全市加快推进百亿级全国一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连续8年举办了亚洲粉煤灰国际交流大会,促进了粉煤灰利用技术交流,开通了全省首列“粉煤灰绿色交通物流专列”,粉煤灰外运外销取得突破。
全市加快推进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建设,全力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创建,“农种牧用”迈出了新步伐,成功推进了全国草牧业示范工作,旱作农业也培育了一批地方杂粮品牌。
全市深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大力推动长城、古堡、红色文化等文旅产业发展,全面拓展“旅游+”“+旅游”深度广度,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朔州市上下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市委“123321”工作思路,瞄准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主线,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生态立市、稳煤促新的基础上,全力实施好“八大行动计划”,努力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全市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瞄准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进一批重大技术产业化,在能源互联网、碳基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工作。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申报固废综合利用、矿热炉用碳素电极等3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领军企业,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新培育10家高科技领军企业,巩固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成果。
全市持续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做好“煤电”这篇大文章,推进煤炭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推动煤矿释放先进产能和核增产能700万吨,煤炭产量稳定在1.8亿吨,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2%。持续扩大“风电打捆”直接交易,打造低电价优势,把能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全市还实施“十百千亿”行动计划,培育壮大转型发展产业链,将立足产业基础优势,打造具有比较优势和完整链条的千亿级能源产业链、百亿级文旅康养产业链、百亿级储能产业链、亿元级药茶产业链等十大新兴产业集群。
开局“十四五”,转型蹚新路。朔州是右玉精神的发源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立场,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正确政绩观,已经融入全市人民的血脉灵魂,成为全市干部群众的精神标记。朔州市将发扬右玉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为实现“十四五”转型出雏型良好开局,建设能源绿都、塞上明珠,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朔州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1全国试点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丰硕
朔州市从2017年开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9年,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确定为整市推进试点市,到2019年底,全市1799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完成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成员身份确认工作,清产核资成果数据已录入上报至农业农村部,通过省级验收。2020年底,全市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完成率100%;共对1797个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了登记赋码,完成率99.9%;颁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1613本,完成率89.7%。
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政策性、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朔州市产权改革办刊发了《致全市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印发了大量资料,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编印了知识问答等供县、乡、村工作人员使用。专门邀请省级有关专家,多次举办培训班就改革相关法律、政策、方案等进行专题培训,市、县、乡累计举办培训70多期,共培训7000多人次。
朔州市政府抽调专人组成督导组,对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数据录入工作进行督导。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分别带队深入部分县(市、区)进行了专题调研指导。市产权改革办印发了《关于成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调研指导工作小组的通知》,6个工作指导小组分期分批深入各县(市、区)、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调研指导,发现问题现场反馈,有力地推进了股份合作制改革。
2全国示范 工业固废利用基地建设捷报频传
朔州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壮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新兴产业,全力打造百亿级全国一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连续举办了八届亚洲粉煤灰及脱硫石膏处理与利用技术国际交流大会,被工信部确定为首批全国12个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之一。
朔州是以煤电为主的典型资源型城市,煤电行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煤电产业迅速发展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等工业固体废弃物。截至目前,全市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三大工业固废历史堆存量近3亿吨。2019年底,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9%。
该市强力推进重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推动百亿级固废产业链建设,2018年上马了山阴县山西超牌公司年产15万吨煅烧高岭土项目、朔城区朔神新材料公司2万吨精细陶瓷项目等。同时,重点推进山西永昌集团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年产4亿块煤矸石烧结多孔砖项目等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全市还加大新型节能建材推广利用力度,不断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初步形成具有朔州特色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
该市还与国内1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了联系和合作关系,重点打造提升四大技术研发平台,其中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的北大研发中心,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固废资源化研发中心之一,已有18项技术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3朔州探索 有机旱作农业产业建设强势崛起
近三年来,朔州市坚持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生态有机、融合发展的方向,加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示范县和封闭示范片创建力度,统筹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等七大工程实施,着力构建具有鲜明朔州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产业体系、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引领全市现代农业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全市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2020年,重点打造了山阴县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和平鲁荞麦、怀仁绿豆、应县蔬菜、右玉燕麦4个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今年新增朔城枸杞、平鲁莜麦、山阴黍子、右玉马铃薯4个省级封闭示范片,示范带动全市实施有机旱作农业面积300多万亩。山阴县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实际,通过“八化”大力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建设。以渗水地膜穴播谷子技术结合全程机械化技术,全县谷子种植面积增加到7万多亩。平均单产由以前的400斤增加到650斤,价格每斤提高到2.5元。培育了鑫霏农业、泰和农牧等小米加工企业,打造了百汇农珍、雁门香、塞外火山土等小米品牌。
全市还强化科技支撑,推广旱作技术,有效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择了产业基础较为完善、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发展潜力较大的600个村,选派1-2名农技人员长期驻村服务。聘请了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农业农村厅等专家教授38位。引进新品种100多个、先进适用技术63项。
4全省核心区 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建设成效凸显
朔州市把草牧业列入全市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雁门关农牧交错带核心区。
该市在“农种牧用”上迈出新步伐。发展牧草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156个,日收割加工7万亩,形成了牧草种植、收获加工、贮运销售的全产业链条。草业发展给养殖业和农民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全市肉业产业已成为草牧业的支柱产业,形成较完整的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全市肉羊饲养量630万只,出栏410万只,现有肉羊屠宰企业22家,总资产5亿元,年屠宰加工能力600万只,加工水平全国领先。涌现出怀仁金沙滩、朔美羊年销售超5亿元的羔羊肉龙头企业2个,右玉绿源康达等年销售超亿元的企业3个。全市年出栏肉牛6.5万头,建成肉牛屠宰企业3家,总资产近2亿元,年屠宰加工能力8万头,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哈尔滨、呼和浩特等地。全市奶牛存栏和鲜奶产量均占到全省一半以上。目前,共建成现代化奶牛场154座,日产鲜奶1300多吨,鲜奶质量全国一流。
全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大象、新希望、双胞胎集团布局生猪养殖、饲料生产、生猪屠宰产业化项目,投资规模近40亿元,年生猪饲养量10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6.4万头,位居全省前列。日输出商品猪600头、仔猪2000头,成为生猪净调出市。建成生猪屠宰厂6家,年屠宰能力达到10万头。
全市加大农牧循环利用,养殖业每年产生粪污660多万吨,坚持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路子,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的配套,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6%。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任永亮 袁兆辉 马占富
本版图片:史振宇 本版责编:王黎 版式:刘铁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