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沧桑巨变 巡礼三晋· 太原篇】在转型蹚新路中彰显省会担当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1>>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要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10506_0553aaa9f1c5b34a6e638f7964639d06.jpg

太原晋阳湖公园完成一期改造后,水清、地绿、景美,实现了从电厂晾水池到“城市会客厅”的华丽转身。 本报记者李兆民摄

20210506_ccd60d916f33cb5fa878834e46d084c9.jpg

中国长城智能制造(山西)基地形成了涵盖芯片、操作系统、整机等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全产业链条。本报记者王瑞瑞摄

20210506_078d2bba2636d7b96c4bea98bcfa864c.jpg

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走在全国前列,目前运营的社区食堂达90多家,今年将再建成140家。 凯森摄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嘱咐太原要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为太原的未来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年来,太原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转型为纲、项目为王 经济发展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产业主攻方向,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长城“智能云”工厂下线创造太原速度,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以化领焦”产业新模式初步形成,太钢高端碳纤维三期、大地紫晶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阿凡达机器人、统信、中科曙光等信创产业项目落地建设。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4.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2.1%,工业高质量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加快推动服务业发展,出台《太原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发放两轮政府消费券7497.72万元、汽车消费补贴1.93亿元,新增入统服务业企业216家。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认真落实市委常委和副市长包联帮扶企业、坐班协调例会等制度,组织开展3次项目观摩活动,全力转变发展方式。发挥开发区主战场作用,深入开展“三个一批”活动,2020年全市纳入省招商引资“13710”系统签约项目177个,当年开工147个,开工率83.1%,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市省级重点工程项目47项、市级重点工程项目140项,累计完成投资567.89亿元,完成率148.7%。

坚持改革为要、创新为上 发展动力活力更加充沛强劲

  改革攻坚力度不断加大。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承接国家和省改革试点任务49项,完成推进11个方面99项重点改革任务。加快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作为唯一城市代表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作典型发言。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46项年度重点任务扎实推进,能源全产业链雏形初步构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出台《关于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教育的若干意见》,县(局)管校聘、市属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移交属地政府管理稳步推进。全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一流创新生态加快形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连续三年投入10亿元科技专项资金、10亿元人才发展资金,新增10亿元工业转型升级资金、5亿元新动能发展资金。太原技术转移促进中心获批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填补我省空白。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80个、78个。全市荣获国家、省科学技术奖170项,占全省的79%。在全省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全覆盖。在全国42所一流大学建立“太原市学子归巢工作站”,国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学院全面开工建设,“同济大学—太原同创谷”落地太原,启动建设人才公寓711套,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2000余名,命名并重奖100名“晋阳工匠”。
  对外开放能级明显提高。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商圈,精准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承接优势产业、优质项目梯度转移。与厦门市签署《促进友好交往全面深化合作协议》,依托“进博会”“厦洽会”“能博会”等平台,成功举办2020中国(太原)人工智能大会,签约优质项目64个,投资总额602.2亿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减少审批事项56个、审批环节423个。全面启动“一枚印章管审批”,网上申报审批服务事项87.3%以上,办理时限压缩65%。创新提供“7×24小时自助办+周末不打烊”政务服务,9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通办”。政务服务环境指标在全国经济总量前100位城市第三方评价中居第7位。

本报记者杨彧

“十四五”时期

  太原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重大部署,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牵引,先行先试,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在全省率先蹚出转型发展新路进程中彰显省会担当。
  做大做强五大产业集群,打造十二条战略性优势产业链。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合成加工、绿色能源、高品质消费品五大产业集群,重点打造4个千亿级支柱产业链,着力构建4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链,超前布局4个未来产业链,形成一批纵向关联、横向耦合、综合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链。
  推进传统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实施“智能+”技改行动,推动企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推动产业融合,鼓励煤炭企业与电力、焦化、煤化工等行业企业强强联合,实现一体化布局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畅通产业内部及关联产业间的循环,促进产能大型化、生产集约化、利用清洁化、发展高端化。
  打造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兴市战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将科技创新资金规模由10亿元提高到20亿元。全面落实奖补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规上企业研发机构、科研活动全覆盖。加快国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学院及附属学校建设,2021年底前完成人才公寓一期工程建设。
  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产业主攻方向,2021年安排重大项目1033项,计划投资2249亿元。31位市领导包联项目147项,总投资2428亿元。持续深化坐班对接服务项目和协调例会等工作机制,突出抓好“三个一批”,加大要素保障力度,确保项目如期投产达效。
  深入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聚焦绿色多元、优化能源供给,加快建设智能煤矿和生态矿区,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和深加工。在西山国家新能源示范园区谋划建设一批新能源项目,加速布局氢能及甲醇产业。依托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建设全国一流现代能源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全球影响力。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加强改革攻坚,承接好国家和省32项改革试点任务,推进13项标志性牵引性重大改革和27项重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健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持续扩大开放,差异化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及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依托武宿综合保税区、中国(太原)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亮点1 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
山水之城美如画

  太原汾河景区宛若一条玉带穿城而过。5月1日,长达75公里的太原市滨河自行车道建成投用,两道醒目的“红色彩带”沿着汾河廊道铺展开来,“一泓碧水穿城过,河畔彩带映春色”的美景令人沉醉。
  汾河,三晋儿女的母亲河,流经太原境内188公里,其中城区段43公里。“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太原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大力推进南沙河、北沙河等9条边山支流治理工程,曾经的臭水沟变成了飘动在城市版图上的“绿丝带”。
  晋阳湖宛如一块碧玉镶嵌在太原南部。结合环湖城中村改造和工业企业搬迁,2019年7月,晋阳湖公园一期建成开放,集绿地景观、水上文旅创意表演等于一体,晋阳湖由此华丽转身为“城市会客厅”。
  西山地区曾是太原市环境重污染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的指引下,近年来,太原市在西山地区建设了17个城郊森林公园和太原植物园,对天龙山、龙山、太山等景区进行了提档升级,完成造林绿化8万余亩。
  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古老的太原城正舒展开更新更美的画卷。

本报记者丁园

亮点2 牢记嘱托 持续用力
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

  阳光明媚的午后,太原钟楼街上的钟楼飞檐斗拱,覆顶的琉璃瓦分外好看。经过一年的修缮与复建,钟楼的基座、楼体等业已完工,开明照相馆、说书楼旧址、国民日报社旧址、百年邮局等历史建筑的修缮工程也已基本完成。预计到7月份,千年古街风貌将呈现世人面前。
  巍峨挺立400余年的双塔是国内现存最高的双塔,是太原的象征。去年5月开工建设的双塔公园集文物保护、旅游观光、文化展示、休闲活动、爱国主题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将再现“古太原八景”之一——“双塔凌霄”美景。
  首义门建于明朝,原本为承恩门,因这里是辛亥革命太原首义发生地,为纪念太原辛亥义举,遂改名为“首义门”。2020年8月,五一广场开始改造,将重建首义门,使之成为英雄太原、文化太原的载体和坐标。
  经过3年多的建设,太原植物园甫一开放,便成为市民争相打卡地。这里与晋祠、天龙山、太山、蒙山景区以及太原古县城、晋阳湖公园等相连成片,成为太原市独特的旅游名片。
  “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持续用力,不断增强太原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强太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将不再遥远。

本报记者曹婷婷


亮点3 中国长城智能制造(山西)基地
打造“智能信创云工厂”

  2019年,太原市与中国长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总投资7.5亿元的中国长城智能制造(山西)基地项目落户中北高新区;2020年,太原市再度握手“长城”,总投资3.5亿元的山西长城计算机电源项目落地。
  近年来,太原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全力聚焦延链补链,构建产业新优势。
  山西长城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华介绍,中国长城智能制造(山西)基地项目将把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和工业互联网领先技术运用到每一个细节,打造成一个集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研发、制造、应用于一体的“智能信创云工厂”。
  为加快项目落地,中北高新区行政审批部门成立工作专班,以“保姆式”服务跑出了政务服务的新速度。
  “十四五”开局之年,山西长城将优化升级智能云工厂,依托中国长城智能制造(山西)基地,打造我国北方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计算机整机制造工厂;有序推进电源产线建设,积极引进上下游合作企业,实现人才和产业快速集聚。

本报记者范珉菲


亮点4 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
建设太原“氢都”“碳谷”

  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位于山西清徐经济开发区内,占地面积7674亩,总投资300亿元,以绿色焦化、精细化工、煤化工新材料等新型煤化工为主导产业。
  在“循环”上下功夫,转型发展蹚新路。园区通过提质升级、产业集聚,促进煤焦与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产业相结合。亚鑫焦炉煤气除自用外,送至自建的甲醇、合成氨及液化天然气装置,美锦和梗阳的焦炉煤气除自用外,可以成为美锦氢能源和亚鑫高端绿色环保溶剂油的原材料;煤焦油全部送至梗阳深加工成高端碳材料;园区内焦化项目副产的粗苯通过管道全部输送到阳煤化工新材料园区进行再加工利用……完整的循环产业体系使园区企业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实现传统煤焦化向现代煤化工转变。
  以建设太原“氢都”“碳谷”、打造世界一流的千万吨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为目标,园区目前正在紧张建设中,现已初具雏形,随着项目逐步投产达效,预计“十四五”末可实现工业产值500亿元。


本报记者李兵

(责编:candy、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