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山西脱贫攻坚答卷】旅游扶贫:美了乡村 富了乡亲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1>>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要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过去挡在家门前的大山,摇身一变成了吸引游人的秀美风光;以往不入眼的吃食、民居,包装一新成了城里人追捧的“香饽饽”……如今在山西,曾经的贫困村不但摘掉了“穷帽子”,还成了一个个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村民们想干事、要干事的决心热火朝天。
  小康路上,旅游扶贫大显身手。近年来,省文旅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农村的各项扶贫方针政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战略,把文化和旅游扶贫作为全省脱贫攻坚“八大工程二十项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下联动,带领百姓共同致富。

理念新,新出一番好光景

  左权近些年火了!过去,旅游资源丰富的这里,却偏偏“酒香巷子深”。2020年举办的“左权民歌汇”上,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民歌高手云集于此,拥抱太行,向天而歌,引来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是什么让曾经的穷山沟变成备受游客青睐的打卡地?
  晋中市左权县,地处太行之巅,群峰环绕,森林茂密,泉溪众多,水天一色、美不胜收。但长期以来,这里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交通闭塞,长期靠天吃饭,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村集体大多无收入来源,发展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十三五”时期,《左权县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实施,将全域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效衔接,依托全域旅游“一核、一心、两翼、多点”规划布局,以“百里画廊”“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为主轴,深挖红色景点、绿色山水、生态庄园、民俗文化等资源,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减贫能力。
  2019年,“百里画廊”建设启动,首届“左权民歌汇”举办,成功探索出一条建设左权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全域旅游实现全面小康的新路子。
  思路决定出路,这一点在旅游扶贫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扶智”是旅游扶贫带给当地最大的受益,观念变了,村子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得益于搭上旅游发展的“快车”,曾经村民手里闲置的民房,摇身一变成了民宿客栈、农家乐,原本就风景如画的左权,游客越来越多。
  这两天,左权县麻田镇泽城村的民宿老板高永华正在接受村里组织的餐饮技能培训,用更专业成熟的技术服务八方来客。乘着“左权民歌汇”的势头,高永华把自家闲置的4间房改造成了特色民宿,钱包鼓了起来,一家人幸福感更强了。目前,左权通过农家乐及民宿客栈建设带动农户846户、2508人脱贫,人均增收2200余元。
  随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和“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左权形成路景融合的旅游路循环圈,7个A级旅游景区、280多处景点连线成片。近三年累计直接受益贫困人口2150人,年人均增收6200元,带动沿线村民5000余人就业。如今,左权《全域旅游走活“扶贫一盘棋”》已入选2020年度世界旅游联盟扶贫典型案例。
  左权的成功,只是山西旅游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文旅系统坚持以建设“旅游名区、生态小镇”为目标,紧紧围绕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一个核心”,编印200个村《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旅游扶贫开发方案》,安排100亿元专项信贷规模支持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等项目,突出政策引导和基础配套“两个重点”,全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扶贫落在实处。
  细数山西曾经的贫困小山村,在思想转变下,脱贫各自有妙招:有的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发展特色养生旅游;有的走出一条全域旅游理念下,红色旅游的脱贫路;有的在保护性开发特色民居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乡舍农家+文创商品”的发展模式……

产业兴,兴出一条致富路

  旅游之所以在乡村脱贫攻坚中大展拳脚,关键在于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依托产业链提供就业岗位。
  春节期间,长治市壶关县集店乡岭东村的凤凰山庄窑洞特色酒店热闹不已。“想不到乡村旅游给村里带来这么大变化,家门口就有活儿干,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我现在心劲儿很足!”在酒店厨房,曾经的贫困户李秀红洗菜、切菜、做饭,手脚麻利。现在,全村有100多人在这里务工,占全村总人口的1/3。
  岭东村,这个如今蒸蒸日上的小山村,见证过贫穷,更见证过不屈和奋斗。
  地处太行山深处,三面环山,石多土薄。长期以来,岭东村交通闭塞、土地贫瘠,村里上无资产、下无资源,村民守着几亩薄田过着贫穷的日子。
  近年来,随着旅游扶贫的推进,村子立足地理优势,盘活闲置资源,实施产业扶贫,发展乡村旅游,将搬迁后闲置的山林、村民旧居、退耕林地等资源评估,入股壶关县凤凰山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吃上“旅游饭”。
  2017年,凤凰山庄开始运营,配套项目有千米跑马场、热气球场、亲猴园、亲鸟园、窑洞民宿、窑洞酒店、温泉民宿等,一年可提供劳动岗位140余个。以产业为支撑,以市场为纽带,凤凰山庄创新走出一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乡村旅游+合作经营”的资产收益扶贫新路子。
  搞旅游让村子脱了贫,如何拥有持续发展的能力,让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富民的幸福产业?
  构建“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旅游产业链条,成为山西许多地方的努力方向。要让游客留得住、住得下,还要有“带得走”的土特产。为配合旅游业发展,壶关县开发出特色农产品,打造中草药观光园、草莓采摘园等一大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及观光点,让游客“眼里看着、嘴里吃着、手里提着、走时捎着”,为村民的农产品打开了销路,也让乡村的名气越来越大。
  三年来,我省文旅系统挖掘利用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乡村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体育、商贸、互联网、电商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产业,定期开展示范村村干部、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创客等专项培训。现在,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到产业链中,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精准脱贫。

生态美,美出一幅山水画

  绿水青山是发展旅游的金山银山。山西在推进旅游扶贫时,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因为大家心里清楚,烂泥沟、土山坡是没有人愿意去的。
  错落有致的民居,古色古香的牌坊,字体遒劲的楹联……走进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王家庄村,眼前俨然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
  “我们自己看习惯了不觉得有啥,来的人都说这里山好水好风景好。”岳兴旺是当地村民,他说,刚开始没想明白,后来才知道,这是山坳坳变身“打卡地”的关键,也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地方。
  王家庄村地处太行山南麓,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风光秀美的浊漳河绕村而过,“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源头从村中穿过。村子还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民俗古村,现存明清时期的古院落10多处,明清时期的古庙宇5处,老村原始风貌独具特色。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扶贫的号角唤醒了百年古村,发展旅游、保护古村、培植文化,使这个百年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吃上“旅游饭”的人越来越多。
  游客来了,就得想办法把他们留下来。2016年,在“打造一地两区,建设三宜美丽平顺”发展乡村旅游战略决策的鼓励下,王家庄村采用招商引资、村民入股、资源共享等方式,成立了山西平顺石城王家庄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全面规划了开发王家庄园的乡村旅游格局。在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中,王家庄园的旅游开发特色是保证村民人人参与的积极性,动员农户办起农家乐,开发了花椒采摘园、核桃采摘园等。
  在度假休闲、千年古村、激情闯关、浊漳戏水等乡村旅游板块支持下,一个绿水青山、自然生态、休闲度假的乡村旅游格局已经形成,村子先后被评为“旅游发展先进集体”“最美乡村建设示范村”。
  “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农家乐生意好了,客人专点农家菜,吃完了还会带点儿土特产走。”王家庄有种植花椒的传统,看着院子里晾晒的花椒,村民王福堂心情愉悦。他说,大部分游客都会过夜,三餐、住宿、土特产三项收入加起来,非常可观。目前王家庄园景区具备日接待1000多人旅游、吃住和娱乐休闲的能力,解决就业岗位300余个。
  完善基础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打造最美乡村,才能让游客在看得见山水的同时,记得住乡愁。
  近年来,我省推进旅游扶贫,在保持乡村古风古味、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全省上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出特色乡村农舍、园林农庄等为主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出以蓝天、白云、清风、戏水等独特体验为主的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等方式,培育景区辐射型、通道景观型、农业观光型、休闲观光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形态,积极发展农家乐、乡村客栈,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服务水平。
  如今的山西,贫困村脱了贫,村里有了产业,村民有了增收渠道,一个个乡风文明、生态绿色、百姓富裕的村庄正在形成。

本报记者张婷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