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记载着84年前那场经典伏击战

——山西晚报记者探访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1>>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要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10205_bcefed6c30cb591f720b0a345d437c2b.jpg

20210205_ef55ce7e33aa57dd24f5747065790e99.jpg


  平型关大捷遗址位于大同市灵丘县城西南30公里的蔡家峪、小寨、乔沟、白崖台、关沟一带,遗址保护面积8.6平方公里。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前乔沟一线歼灭日军1000余人,取得了出师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平型关大捷遗址包括乔沟主战场遗址、老爷庙高地争夺战遗址、八路军第686团指挥所旧址、第115师指挥所遗址等在内的战场遗址和旧址。
  平型关大捷遗址是1961年第一批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战的第一个胜仗的历史旧址。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2014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在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乔沟南侧约一公里的山坡阶地上,建有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整个建筑坐东面西,由杨成武将军题写馆名。1969年,为纪念平型关大捷,北京军区、山西省委、雁北地委在平型关战役遗址上新建平型关战役纪念馆。2001年,更名为平型关大捷纪念馆。2006年,新建门区广场、将帅广场,改扩建原有展馆,二楼设有缅怀厅。2007年,灵丘县委、县政府投资2700万元对遗址景区进行改扩建,整修道路,新建乔沟门区广场、将帅广场,充实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内容并扩建,改扩建后的纪念馆由序厅、3个独立单元的主展厅和半景画馆组成,运用现代科技和艺术手段,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是较为全面系统展示平型关大捷这一经典战斗的专题展馆。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自2008年3月免费对外开放以来,年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且逐年增加,较好地发挥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
  将帅广场上矗立着10尊铜像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前的将帅广场上,矗立着10尊铜像。他们是平型关大捷主要参战将领林彪、聂荣臻、陈光、徐海东、肖华、杨得志、李天佑、张绍东、陈锦秀、杨成武。他们傲然挺立、挥斥方遒,正是在这些威名赫赫的将帅们的运筹帷幄中,千余日军霎时灰飞烟灭。铜像两侧是刻有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彭德怀、任弼时等中央和八路军领导人讲话摘录及题词的10面文化墙。在纪念馆北边、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乔沟入口处建有门区广场。
  “10、11、12……113、114、115!”在将帅广场的台阶上,有游人边上台阶边数着,“115个!”八路军115师,已经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进入展厅,眼前的每一根柱子、每一面墙壁、每一幅照片、每一行文字,永远定格着那些艰难曲折的岁月,那场如火如荼的战斗,那段开创辉煌的历史。
  纪念馆里,有资料详细地列出了全面抗战爆发时中日两国军队兵力装备的对比。“敌我兵员和武器装备如此悬殊,八路军凭什么打赢了这场战斗?靠的就是一种精神——国难当前,匹夫有责,国家至上,民族为重,不畏强敌,万众一心,一致抗日,敢于牺牲。”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文史研究部主任毛春桃说:“今天,我们面对困难,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展厅内,一张油画形象地展现了战前的动员一幕。1937年9月23日,八路军第115师在灵丘以南的上寨村,召开了全师连以上干部动员会议。会上,师长林彪分析了战局,部署了各旅团的作战任务,副师长聂荣臻作了深入的政治动员,着重阐明为什么打这一仗和如何打好这一仗,并确定了具体兵力部署。动员会上强调:“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担当起,也一定能够担当起这救国救民的重任!”油画中,站立者就是115师师长林彪,右手桌边是副师长聂荣臻。
  在一张八路军战士携带战利品凯旋的图片中,上到军官下到士兵,八路军几乎每人穿着一件缴获的日军大衣,他们满脸洋溢着胜利的喜悦。照片前部还有一名可爱的战士戴着日军的防毒面具庆祝胜利。
  纪念馆里面积约450平方米的半景画馆尤其令人震撼,画馆由半景油画、地面塑形、六台电脑和六台投影组成,通过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再现平型关大捷战斗的整个过程,冲杀声、枪炮声、爆炸声,让人霎时仿佛置身于80多年前的那场搏杀之中。
  一块黄色毛毯的故事
  纪念馆里陈列的一块黄色的毛毯引起了山西晚报记者的注意,这条毛毯是时任八路军115师686团副团长杨勇将军的战利品,这条毛毯伴随杨勇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之后又随他赴朝作战。杨勇1958年从朝鲜回国时,得知机要秘书武锦是山西灵丘人,就对他说:“听你口音是灵丘人,我在灵丘平型关打过仗,把这块毛毯送给你,做个纪念。”后来,武锦把毛毯捐赠给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这是烈士的遗物。”一位游客轻声说道。这是一个公文包,平型关战斗前,时任115师独立团第1营教导员张文松将用过的公文包暂托房东、下寨南村村民孟德海母亲保管,张文松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后,该文件包一直在孟家珍藏,后来收藏于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供后人缅怀先烈。
  纪念馆里还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杨得志将军戎马生涯中用过的17件物品,这是将军后人在近年专程赶赴灵丘无偿捐赠的。其中包括记述杨得志将军戎马一生的书籍和影像资料、生前使用过的子弹、子弹夹、军用水壶、便鞋和5枚勋章。特别是3发驳壳枪子弹和弹夹,是杨得志将军抗日战争时使用过的,有的物品伴随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
  除了这些珍贵的文物,纪念馆里还有两样令人震撼的展品:大刀和机关枪,它们曾经分属不同的主人进行过较量。历史,正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昭示着正义和邪恶。
  “永垂青史的丰碑”上,刻录的137位烈士的名单,这是在平型关战斗中牺牲的部分烈士,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烈士没有留下姓名,成为无名英雄;将帅厅里的展示,让游客对“威武之师”“胜利之师”115师的将士们心生敬畏,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时从115师走出来的将帅,有4位元帅,1位大将,10位上将,36位中将和227位少将。
  传承发扬平型关精神
  “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大环境下,依托平型关大捷的红色资源,来这里的游客逐年递增。”在纪念馆从事讲解工作多年的毛春桃,每次做讲解时,都希望给前来参观的人们传递一种精神。“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84年前我们的革命先辈在平型关下亮剑,用鲜血与生命铸就了国家至上,民族为重;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平型关精神,在今天,依然为踏上新征程的我们指引方向:时刻让我们把祖国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平型关精神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怕艰险、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毛春桃说。
  平型关大捷发生地灵丘曾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近年来,灵丘人民发扬平型关精神,不怕吃苦、不怕艰难、勇于向前、敢于牺牲,在2019年实现全面脱贫。如今,灵丘县依托作为全国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的平型关红色景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
  山西晚报记者在距离平型关大捷主战场的灵丘县东河南镇小寨村的“含水人家”看到,这里依据红色旅游概念办起了群众剧院、农家客栈,村中大幅三维立体画面展示了1937年平型关战斗打响前八路军115师干部动员会的场景,并用部分雕塑再现了军民鱼水情的主题。可以在这里听革命故事、观展陈文物、赏田园风光,尽享“诗和远方”与红色文化的完美结合。
  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是当下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作为太行山抗日革命老区、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大捷发生地及晋察冀边区建立和解放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灵丘县将依托这些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平型关精神,为全面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现文旅融合创新发展而大步向前。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