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易地扶贫搬迁 搬出美好新生活
陵川:易地扶贫搬迁 搬出美好新生活
山西新闻网晋城频道讯 初秋时节,走进清凉陵川沙上头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小洋楼,这里的基础配套设施齐全、街道两旁的路灯整齐排列,公园的男女老少有说有笑,整洁的小区在红花绿叶的映衬下犹如一道美丽的屏障,无不显得一片繁荣的景象。
崇文镇沙上头小区地处陵川县城东南端,是全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也是晋城市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易地搬迁小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592户2308人。其中男18-60周岁、女18-55周岁适龄贫困人口1427人;18周岁在校学生143人;服兵役4人;重病、残疾、长期慢性病无劳动能力、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等133人;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健康适龄劳动力1147人。
“现在住在100多平米宽敞明亮的房子里,真的很安逸,原来住在古郊乡南边村的房子多年失修,特别到夏天下雨,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外面不下里面还下,湿气加冬天的寒气落下了一身病,一家五口仅靠种地维持生活,冬天取暖无钱买煤,只能烧柴来做饭取暖,现在住在新房子里面,煤气、水、电一扭开关就好了,特别到冬天不管出去多久回来家里都是暖和和,多年的腰椎病现在也好多了,想都不敢想过的事情现在都实现了,真的感谢国家的扶贫政策、党的好政策……”贫困户王连林满怀激情地诉说着一家五口人的变迁。
为让贫困群众充分享受政策红利,“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才是易地搬迁成功的关键,扶贫的根本是“授人以渔”,培养从“输血”到“造血”能力。
小区负责人张晓峻介绍,崇文镇充分利用沙上头小区地处县城的位置优势,因地制宜,统筹产业带动就业规划。围绕沙上头小区认定扶贫车间2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3人;周边带贫企业52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03人。积极落实各项就业帮扶政策,优先安置贫困群众就业,截至目前,安置沙上头小区易地搬迁群众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共计75人。开通“就业服务直通车”,深入易地搬迁安置点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目前已培训该安置点贫困群众374人。该小区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健康适龄劳动力当中,具有就业能力、具备就业条件且有就业意愿的1147人已全部实现就业。
在崇文镇阳光小区,仕图苑社区书记杨存尔详细介绍了仕图苑社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基本情况,该小区集中安置点涵盖了陵川县12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15户434人。虽然这些贫困户都来自乡下农村,但是也纳入了社区化管理模式,真正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既享受到政府的脱贫攻坚政策红利,也能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同时,还开通了“就业服务直通车”,深入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加大培训力度,围绕阳光小区认定扶贫车间,陵川县永辉电子厂,吸纳贫困劳动者劳动力就业21人,本小区在车间就业11人,认定就业扶贫示范南城时代创业孵化基地有限公司、华丽港购物有限公司、新胜贸易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71人,本小区站以上企业就业3人,具有就业能力、具备就业条件且有就业意愿的全部实现就业。
脱贫攻坚以来,移民搬迁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惠及千家万户,对于改变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精准脱贫意义重大。陵川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的目标,明晰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的思路,按照“六环联动,统筹谋划,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力促移民搬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按照多种模式进行安置,对有发展能力、有进入城镇意愿的搬迁户,在县城所在地建设住宅小区、在集镇和公路沿线重点村回购商品房进行集中安置,利用崇文镇东毕、石字岭,附城镇附城、附城镇后山四个集中安置小区部分房屋进行安置。对自主发展能力较强的搬迁对象,鼓励他们采取多种方式自主多渠道分散搬迁。对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五保户、“三无”人员,整合扶贫、民政等多方资源,兴建了潞城、西河底两个特困移民敬老院,由民政局福利服务中心实行统一管理,按照自愿、就近等原则合理安置。对故土难离、发展能力不足的贫困户,通过就近建设小型安置点的方式,实现零自筹搬迁入住。全县共建成夺火寺南岭、六泉浙水、冶头、东双脑、赤叶河小型就近安置点,目前全县共安置搬迁对象1964户6732人。
如今的陵川,群众真正达到了搬得顺心、住得安心、脱贫致富有决心,做到了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孙爱国 白冰)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