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读历史 | 兵家要塞杀虎口 铭刻晋商血泪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0>>第二届全国主流媒体山西行>>媒体聚焦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9月24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协办的“游山西·读历史”第二届全国主流媒体山西行长城线来到古长城杀虎口,聆听康熙帝通过这里平定噶尔丹,在“杀胡口”痛饮庆凯旋的快意,找寻晋商从这里走西口背后的血泪悲情。

杀虎口位于山西、内蒙古交界处的右玉县,实际上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杀虎口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还留有雄伟壮观的古长城、鳞次栉比的烽火台、苍凉古朴的古战场等景点。

“杀虎口明时称杀胡口,当时胡人南侵长城,多次以此口为突破点。而明朝派兵出长城作战,也多由此口出入,所以起了这么一个杀气腾腾的名字。清朝统治者对蒙古贵族采取怀柔政策,将‘胡’字改为‘虎’字。”右玉县博物馆讲解员介绍“杀虎口”之名的由来。

杀虎口主要由杀虎堡和平集堡组成,两堡之间相连接的部分被称为“中关”。杀虎堡驻军,平集堡是百姓活动聚集处,中关则设有“户部衙门”,出关的通行证就是在这里办理。如今,平集堡城门里遗留的小段官道,是条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宽度可供一辆马车和几位行人并行,现在看有些简陋,但当年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的兵马就是从这条路浩浩荡荡出发,凯旋后也是在这里痛饮庆祝。

平集堡前的通顺桥是西口古道上的最后一座桥,过了此桥就正式出了西口到了关外,桥下的石路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印痕,据说那是背井离乡走西口的人的脚印。从明末到清末的四百年前间,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走西口”,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同一时期,山东人远赴东北“闯关东”,广东、福建人“下南洋”,中国民间自发形成的人口大迁移背后,都是贫苦民众抗争命运、艰难创业生存的历史。

杀虎口,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重要的税关,是中原与蒙古、俄国等贸易的必经之路,晋商的发源地,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盛魁”商号的发祥地就在这里。因此,这里也是明清山西历史的缩影,是中国近代金融贸易兴衰的实证,不仅承载着晋商商帮的光荣与梦想,成长与艰辛,更铭写了山西人西口移民谋生的血泪悲情。

值得一提的是,杀虎口景区一带可以看见松柏参天,绿草如茵,这些美丽的风景,一半天然生成,更多是人类与自然对抗的结果。这里所在的右玉县,流传着18位县委书记带头植树造林,60年荒漠变绿洲的传奇故事。

(责编:林晓庆)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