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位于兴县蔡家崖村,它北倚元宝山,南襟蔚汾河,东离县城7.5公里,西临黄河15公里,距省城太原277公里。兴离(兴县至离石)公路、兴黑(兴县城至黑峪口)公路从门前横穿而过。该馆建于1962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馆址即原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政府、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这里曾是晋绥开明绅士牛友兰先生的宅院和花园,当地人称“花园院”。1940年2月,这里成立了晋西北行政公署,后改名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1942年,晋绥军区司令部暨120师师部移驻此院,同时成立了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从此,蔡家崖成了当时晋绥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时人誉称“小延安”。晋绥党政军主要领导人贺龙、关向应、林枫、续范亭、周士弟、李井泉、牛荫冠等同志长期生活和战斗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先后移居这里。著名的“晋绥干部会议”,就在这里的“晋绥军区礼堂召开”,当年毛主席发表了《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后被收入《毛选》第四卷),并亲笔题写了土地改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总政策,对全国新老解放区的土改、整党工作,以及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4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千里迢迢从北京专程赶来蔡家崖,参观视察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并亲笔题写了馆名,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这里的深切关怀与高度重视。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由三个院子组成,其中工作人员办公大院为后来续建,旧址部分为一大一小两个院子的套院,建筑物主要是石拱窑洞、砖包大门、起脊瓦房、盖瓦歇厦等,充分体现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晋西北地方民居特色。旧址面积为4500平方米,保护范围为12200平方米。
目前,这里对外开放的原状陈列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贺龙同志的故居、旧居,有“晋绥干部会议会址”、“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旧址”以及“六柳亭”等;辅助陈列有“晋绥边区革命斗争史陈列室”、“毛主席在蔡家崖革命活动展览”、“贺龙同志生平事迹展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兴县展室”等。根据江总书记题字精神和社会各界建议,陈列展览从形式到内容,正在进一步调整、充实、完善中。近期内运输安装的贺龙元帅骑马式大型汉白玉石雕像将为该馆又新增一重要景观,并将作为该馆象征性建筑,永远为后人瞻仰。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收藏有大量的革命文物和历史资料,为研究晋绥革命史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收藏总量为4100余件,其中有毛泽东的笔砚,贺龙的文件包,林枫的马鞑子,牛荫冠的毛毯、针线包,边区军民用过的兵器、工具、衣物、粮票等,不少图片实物弥足珍贵,为全国少有或独有。该馆出版物有《晋绥边区革命史料汇编》一至五集、《晋绥边区人物春秋》以及《蔡家崖》小册子等,参与编辑出版的有《中共吕梁历史忆事》、《晋绥革命根据地研究》等书籍;协助拍摄的有关晋绥题材的有电影《战斗年华》,电视剧《走向太阳》、《毛泽东过山西》,以及记录片《铁血春秋》等。
建馆三十多年来,前来参观的各界人士和青少年学生络绎不绝。近年来,这里还接待过尼泊尔、韩国等外国客人。1991年以来,这里先后被命名为“山西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吕梁市中小学德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省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