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这里离开了山西
黄河在这里离开了山西
垣曲,第十九站,也是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大型采访活动的最后一站。
换了三次向导,踏遍沟壑荆棘,历尽千辛万苦,我们终于找到了马蹄窝。
这是山西海拔最低的地方,被小浪底库区淹没之前,只有176.7米。
最后一站,我们看到了“大海”!
黄河,永远在挑战人类的想像力!原以为已经阅尽她的容颜,但她在离开山西的时候,却给我们留下一片“海洋”!
蓝色的,居然是蓝色的!
曾经的马湾村被没在水下,只露出当年村里的最高处,看去就像一个孤独的小岛,被水冲得四周泛黄。河面上山风怒吼,吹起惊涛骇浪。
看着这样的画面,让人在狂风里忍不住想大喊,想泪流。
风实在是太大了,说话的声音都被吹走,摄影摄像记者在崖上站立不住,要有人在后面抱着拽着,才能拍到一张照片,录到一段画面,还得小心漫山遍野的酸枣刺,足有两寸长,一扎就入肉及骨。
这里连县里的人也很少来,陪同采访的同志说20年了,他们也是第一次来。
但这大好河山无限风光怎能辜负?怎舍得辜负?
他们沉默半天说,自从成了库区,就没有来看过。
我张了张嘴,却说不出一个字。
20年前,为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国家在小浪底开建黄河上最伟大的治黄工程,垣曲境内130平方公里成为库区。
本来千里走黄河行程预计这里是最后一站,突然就不舍了。
因为这被淹没的河道,因为满垣曲的“移民饭店”“移民学校”“移民超市”……他们没有离开,却成为游子。
垣曲诗人文超万说:“我吃的哪里是黄河鱼啊,那是祖宗的骨头!”
他们的古城,他们的家,他们祖上的坟茔,全部被没在了黄河水下。
以至于我们在古城湿地公园做最后一场直播的时候,记者都忍不住失态痛哭。
以国家建设为大义为大体,4.2万人搬离祖祖辈辈生活了1400年的家园,就是因为明大义,就是因为识大体,山西人这样的牺牲这样的奉献,才让人更加心疼。
连黄河离开他们的地方,都没人再有勇气来看一眼。
情至深处,会是凉薄么?
我们再没料到,黄河是带着这样的情愫落寞地离开山西的。
从偏关老牛湾,到垣曲马蹄窝,一路追随了它966公里,怎么忍心就这样与它挥手再见?
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决定,追随它到小浪底去,为山西,为山西人,送它一程。
在那里,我们将与黄河作最后的告别。
山西晚报记者 谢燕
摄影: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胡续光 王晋飞
1、下马村小浪底库区淹没区,水面上的烟筒是之前焦化厂的。
2、下马村人多地少,年年庄稼要抢收,现在种了6亩荷花。
3、山西海拔最低处马蹄窝,黄河从这里流出山西,图中小岛是原马湾村最后的残存。
4、垣曲北阳村元代建筑二郎庙北殿,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古城国家湿地公园,田卫东正在表演曲剧,他身后的水面下是1400年的垣曲古城。
6、晋南最高峰舜王坪,海拔2358米,寒风刺骨,雪深一尺,采访团拍摄了4个小时,手无知觉。
7、垣曲省级非遗西石花鞭表演,现在已经作为课程进入垣曲校园。
8、古城国家湿地公园,采访团做完最后一场直播后与演员们合影。
手机扫二维码观看“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飞越垣曲”视频。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