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这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黄河在这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11月30日,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整个一天的行程都在黄河边。
颧雀楼—大铁牛—蒲州故城—普救寺……全是闻名天下的名胜,但我们没看到想像中的黄河。
不是因为大雾,大雾只挡住了我们登上颧雀楼后欲穷千里目的视线;不是因为时间,时间再紧,我们的报道重点也会安排在黄河边,这一天还特意请了永济道情的传人们来录《唱响黄河》。
当采访团急匆匆的脚步停在黄河边时,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芦苇荡和滩地间的黄河汊流。
永济段的黄河处于它流经的最后两段峡谷——晋陕峡谷和中条山崤山峡谷之间的冲积平原上,它上游有汾河入黄,下游有渭河入黄,河床最宽处18.8公里,平均宽度11.59公里。
这段是黄河天然的滞沙处,大河流上若干年,泥沙沉积河床抬高,主流就自然摆动,形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独特奇观。
2001年,黄河河道西移。所以,今天站在河东,我们不仅看不到主流,连航拍机都飞不到那么远的地方,能给我们拍一张照片回来。
目之所及,河道内多是滩地,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的蒹葭,在《诗经》里被用来寻找心中思慕的人。所谓伊人,在水之跻,在水之坻,在水之(氵止),说的都是水中的沙滩高地。这蒹葭,就是芦苇,永济人管它叫蒲草。我怀疑三千年前,吟诗的人就是站在几十里开外的河对岸,望着这无边无际的芦苇荡,无限神往。
而引发我神往之情的,是黄河大铁牛,摸到它的一刻,大唐蒲州瞬间扑面而来。
这里是大唐帝国的中都,一度是唐王朝的全国文化中心;
这里是尧的旧都,是舜的都城,尧舜禅让的尧王台遗址就在城西。这里是最早叫中国的地方。有史料记载:中国之名始于尧舜禹……依中条而立其国,谓之中国。“给我三五天,还你五千年!”
这是永济市委书记邀请函的最后一句。
永济是我们走访的第十五站,也是旅游意识从官方到民间最强的一站。
书记市长亲自带队到北京,去央视参加《魅力中国城》竞演。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采访期间,走过的大街小巷都在说这个节目。
水峪口古镇的直播,美食街上的老板们看到镜头就主动地舞动起来,还把采访团“拉下了水”,一起开心摇摆,生生地把一场地方美食直播拐成了尬舞大会。
黄河边的永济道情表演,平均年龄68岁的艺人们双脚离地跳起来。
普救寺莺莺塔下,蒲剧绝活水袖舞长天,帽翅绕不停,风从黄河来,吹得人微醺。
尧王台遗址上,居然有人默默地把一座座的古院搬了过来,造出原汁原味的一条古街。
这块土地上,简直随便抓一把泥土,都能攥出文化来!
浸透的,是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对它无限的爱和骄傲。
山西晚报记者 谢燕
摄影 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胡续光 王晋飞
1、五老峰。
2、普救寺莺莺塔。
3、尧王台景区明清街。
4、水峪口古镇。
5、鹳雀楼边的黄河汊流,河滩中是成片成片的芦苇荡。
6、蒲州古城西门遗址残存的瓮城。
7、水峪口的商铺店主常常扮上跳着吸引游客,已经有好几个玩成了网红。
8、水峪口古镇的广场上,鸽子一点都不怕人。
9、普救寺前,永济市蒲剧团的绝活帽翅功、水袖表演。
扫描二维码,观看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飞越永济视频。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