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这里宽得一望无际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0>>中国梦•黄河情>>千里走黄河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扫描二维码,观赏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飞越临猗。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这首歌的景象,我们在黄河边得到了印证。

一眼望去,这里的河面看不到边,吴王古渡的人说,有十几里宽咧,最窄处就是2008年建成的浮舟桥,524米。在河边拍摄时,我们惊讶地看到30里长滩居然有浪拍岸,它宽阔闲散得都不像一路走来看惯的那条河了。岸边的稻,更是几千年来第一回种,去年才开始在黄河滩试种了800亩。

这是临猗给我的第一个意外。

这么温柔的一条河,蕴育出的文化却不温柔。

桌子戏,汉子和女子会跳上桌吼:面对黄河一声喊!锣鼓杂戏是真刀真枪地上道具!守着黄河却缺了几千年的水,流传下来的祈雨民俗文化,扎马角要用钢钎把面颊刺个对穿以感动上天垂怜!社火表演血故事,更是断臂剖腹演得逼真。

为什么?

临猗人说,好我的哥哩,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抢河滩地抢了几千年,不彪悍咋能活!以前就连说个媳妇第一句也要问:你娃扎过马角么?

这是临猗给我的第二个意外。

你以为这文化会养出一方粗汉子蛮女子,那就又错了!别忘了,这里是河东,中华文明最早发源的地方。

人家是山西省首批文化强县,文化馆图书馆都是国家一级馆,文化部给认证的。1950年建的临猗县文化馆,馆牌是郭沫若给写的。

现在各地都在抢救传统剧种,可对于由地摊说唱和临猗民歌发展而来的眉户剧,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在临猗地面上,眉户人人会唱,已经打破传统收徒模式,成了群体性、村落性的传承,不下120个庄户剧团能自编自演小戏,每年的演出场次多得让人无法统计,而且可不止在田间地头热闹,县眉户剧团从上世纪50年代成立至今,八次进京四进中南海,是中国县级剧团里上得庙堂级别的。

这是临猗给我的第三个意外。

和周边县份国保单位扎堆不一样,临猗人说起文物来有点底气不足:哦我们的文化特点是八个字——听音,游园,看景,美食。看看,这里面都没文物什么事,可只说一样,就让人心生崇敬,临猗的来历也和他有关——布衣起家,晋商鼻祖,春秋时的猗顿,因为他才有了猗顿古城。

再说到这里就是果粮川,那更是意外连成片。

110万亩果田,年产50多亿斤,北方水果在这儿全都能找到。县里人都替我们可惜,入冬了来得不是时候,我们依旧摘到了路边甜如蜜的小柿子。

我们走访的每一个果园,家家都在上课,利用农闲给果农培训。

临猗苹果王吴中定,他的果园代表果业最先进方向。6+2苹果管理技术,独有管理模式,每年培训几千农民,涵盖三省。一个农民科学家。

全国劳模王万保,在全国都有销集网点,万保牌苹果是山西省唯一水果知名商标。他一年要给农民销售苹果一亿斤。一个农民销售王。

不能再说了,虽然我不怕临猗骄傲。

这就是我们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山西晚报记者 谢燕

1、临猗吴王古渡,与陕西合阳隔河相望。这里黄河水面开阔,是水流舒缓的三十里长滩地带。

2、梅花奖得主、临猗眉户剧团团长闫慧芳在果园特意为采访团唱了一曲《大家喜欢》。

3、吴王村村民演出队的桌子戏《面对黄河一声喊》。

4、黄河大闸蟹,秋天吃黄,冬天吃肉,现在公蟹正好卖。

5、胃你好馍干工厂制作工序。

6、冰冷的池塘里,大家要泡两三个小时打藕。

7、吴王古渡一角。

8、坐落在临猗牛杜镇王寮村的猗顿墓。

9、行至临猗,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已经连续作战不间断报道51天。

摄影: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胡续光 王晋飞 杜金栋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