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路向西 四公里崖头隧道凿了一年多 坡改梯置顶 两乡镇机修梯田整了六万亩
高速路向西 四公里崖头隧道凿了一年多 坡改梯置顶 两乡镇机修梯田整了六万亩
永和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交通条件落后,是我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但是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深入走访时,发现了永和县正在用“拼”和“闯”的决心,深入挖掘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努力蹚出了一条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之路。
11月2日 11:00 红花沟村华龙果业
产销一条龙,大苹果做出大文章
在永和县提起华龙果业公司总经理李永红,那可是无人不知。这个从部队转业回来的小伙子,经过多年创业,成为永和县的“苹果大王”,带领永和县桑壁镇的果农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李永红是永和县桑壁镇堡则村人,2003年到2007年,他养过羊、开过饭店、种过核桃,一心想改变贫穷的命运,直到2007年,才通过贩苹果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虽说李永红富了,可是他没忘记乡亲们,开始领着乡亲们种苹果。“现在城里人都讲究无公害产品,所以我们就先营造这种生态环境,保持土地干净,同时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一头连着果农的小康,一头连着市民的健康,李永红就是希望自己能种出不一样的苹果。
2014年,在红花沟村,永和县华龙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李永红注册了“大美乾坤”苹果品牌,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营,建立了标准化的种植示范基地,总量达到了1521亩,年产苹果近百万斤,产值可以达到300余万元。
提起李永红,很多果农对他心存感激,因为他教大家种苹果,并且帮大家卖苹果,为全县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从地里收购回苹果后,李永红还要和工人们亲自验货和分装。有人说他傻,因为别人家卖苹果都是好坏、大小参半,很少有果农像他这样,就连苹果的大小都要定标准,可是他就要确保自己品牌的苹果每一颗都完美。
李永红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确保苹果的品质,不能让别人戳脊梁骨。“我们的苹果现在之所以能做到国内很多一线、二线城市的果品市场上去,就是因为品质有保证。现在在广州,大家一听是‘大美乾坤’的苹果,不用验货就买了。消费者如此信赖我们,我们得对得起人家,这样我们的果业公司才有更广阔的未来。”为了取信顾客,他甚至把自己的头像印在了箱子上。
近年来,李永红的“苹果王国”越做越强,不仅帮助当地果农,还直接让5个村76个贫困户脱了贫,户均年增收2500元。
未来,李永红计划建设万吨果品交易市场,为永和果农提供“基地规划、品种选优、施工栽植、技术管理、农资供应、订单销售”一条龙优质服务。李永红说了,“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11月3日 9:00 霍永高速路建设工地
这是一条老百姓的希望之路
永和地处晋陕两省沿黄交界处,境内不通铁路,乡村公路等级标准低,以前人们要想去趟黄河对岸的陕西省延川县,得翻山越岭过河。如今,永和人就盼着霍永高速全线开通,把连贯晋陕的区位优势完全发挥出来。
11月3日上午9点,山西晚报记者来到霍永高速公路的西段建筑项目现场。从永和县芝河镇上高速,一路向西而去,频频经过大桥和隧道,其中最长的一条隧道名为“崖头隧道”,大约有4公里。
中铁三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常务副经理吴初福是江苏人,2011年开始,就在霍永高速东段负责施工,2015年来到永和开始为西段的高速公路“奋斗”。
他说,霍永高速西段项目全长只有23.616公里,但投资高达30.65亿元,尤其是地处山区,更为修路增加了难度。就拿“崖头隧道”来说,光开凿这条长约4公里的山洞,就耗时一年多。
这段高速路的最重要处是乾坤湾互通工程,这是永和县西部乡镇及沿黄旅游车辆上下高速的唯一出口。
永和县交通局副局长马军平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这条立体互通路项目全长2.4公里,以后游客来永和,可以直接从这里下高速,直通乾坤湾景区,这无疑是助力永和旅游发展的大动脉。这条高速公路通车后,从永和到陕西延川只需要40分钟,对河对岸游客来山西度假也很有吸引力。当地百姓还告诉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以前去延川,要翻越好几座大山,还常常堵车,3天都挪不了一步,干着急也没用。“所以这也是一条生态路、致富路,我们的特产可以通过这条路运输出去,大家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马军平说。
11月3日 15:00 芝河镇坡改梯、索驼村
荒坡变良田,远村养牛羊
在永和采访时,很多人建议我们一定要看看梯田,大家说那是永和最美的风景。11月3日下午3点,当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记者来到了芝河镇制高点时,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一层层的梯田从山脚盘旋而上,如游龙走蛇缠绕山梁,如一幅中国水墨画般行云流水、写意恢弘。
从2010年开始,永和县政府响应国家“坡改梯”政策,对坡头乡、芝河镇的12个村委、44个自然村的土坡进行整治,总面积达309平方公里。经过综合治理,机修梯田67300亩,造林13.4万亩,坝滩联治5000亩,维修道路90公里。这么巨大的工作量在2015年最终修建完成,并且因为整改范围大、效果好,成为全国的“坡改梯”示范点。
“人们都说,永和县的‘坡改梯’工程是小县办大事,穷县出精品。”永和县水务局党支部书记卢清民一辈子都在水利系统工作,“坡改梯”工程他全程参与其中。他说这能有效缓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状况,并改良耕地。
“永和山多,沟壑多,土地比较贫瘠,原来坡地每亩能产300—400斤玉米,现在改成梯田后每亩可产800—1000斤;以前沟里只能产600—800斤玉米,现在改成坝滩地后,收成能达到1000—1500斤。”放眼望去,玉米秸秆的金黄色与山涧的松柏遥相呼应,美不胜收。
眼下永和县还酝酿着大动作,那就是将这一片梯田利用起来,发展农耕和旅游文化,可以邀请游客来欣赏梯田四季的美景,也可以举办采摘节,供游客来体验。
领略了梯田的壮美后,采访团又来到偏远的索驼村。从2016年开始,临汾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科副科长李之炜以“第一书记”的身份来到索驼村,最终与村民李亮的牛业养殖场联合,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村委会主导—合作社牵头—贫困户致富”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为了把索驼村的养牛产业做成引领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李之炜为每个贫困户盖起牛棚,实行订单养殖,合作社提供牛犊,贫困户负责养大,合作社再以合同价格回收,所有的市场风险由合作社承担。此外,村里还成立了索驼党旗红农副产品加工合作社,合作社现阶段主要进行牧草加工,也就是说为养殖厂提供牛、羊饲料。“现在玉米秸秆都会被做成饲料,我们实现了机器收割、加工,然后做成饲料,卖到周边省市。”索驼村的大学生村官赵亮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这可不是一笔小买卖,草饲料预计年加工牧草2000吨以上,纯利润可达到15万到20万元。尤其是7月份的时候,正赶上牧草紧缺,原本340元一吨的饲料,价格可能会翻三倍之多。
与此同时,合作社还做电商业务,把本地特产在网上进行电子营销。“我们的赢利会分成三个部分,70%的钱分给村民和贫困户,20%的钱分配给合作经济组织用于扩大再生产,10%的钱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现在,索驼村基本实现整村脱贫,全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500元。
11月4日 9:30 南庄乡红崖渠村
扶贫围着红枣合作社盖起新房
永和县南庄乡红崖渠村在328省道旁,是一处土地贫瘠、条件恶劣、靠天吃饭的“山庄窝铺”。村民以种植红枣为生,近年来因为有了一家红枣合作社,村里红枣有了外销渠道,村民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改善。
11月4日上午,当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来到红崖渠村时,地里的红枣刚刚收回家,还没挑拣完,没出售给合作社。位于省道旁的浩民红枣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尚处于停滞状态。不过,过不了多久这里就要开始大量收购、挑拣、清洗、加工红枣了。
浩民红枣加工专业合作社领头人辛清平曾在新疆、西安等地经营过红枣,2011年回到永和开始做红枣生意,最初只是小打小闹。到了2014年,随着红枣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对红枣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村民的枣再也不用担心烂在地里了。
在合作社的库房里晾着一大堆加工过的红枣,尝了一个,一股子烟熏味儿。辛清平说,这是特意用枣木烟熏过的马牙枣,也是今年加工的第一个品种,主要销往南方。转到库房后面,看到了加工枣的熏床,长约5米,宽约两米,钢丝编成筛子状,架空在熏窑上。新鲜的马牙枣经过清洗并煮过后铺平在熏床上,反复三四次,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便成功了。这样熏出来的枣,不怕虫蛀和发霉。
听起来并不复杂,操作其实不简单,要从南方请专业的人来熏,枣的干燥程度、枣皮的纹理细密都决定着未来的价格。
重要的是,红枣合作社直接带动了周边贫困户的就业,在合作社打工的58人中,有50人来自贫困家庭,他们每年在合作社能有万余元收入。乡里还帮一些贫困户异地搬迁,围着红枣合作社盖起新房,直接让这些人家搬到了红枣合作社附近。
乡里曾先后协调各种资金对浩民红枣加工合作社进行了扩建,支持其发展,就是为了带动周边的贫困户脱贫,并在脱贫后能有稳定的收入。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孙轶琼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