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之王 唱尽圪梁梁上沧桑与美丽 故城古村 透着忠义之乡古老与新生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0>>中国梦•黄河情>>千里走黄河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10月16日16时30分 冯家川村西口古渡

杨仲清 一首《圪梁梁》一唱四十年

在保德的冯家川村,同样也有一个西口古渡,也是旧时黄河岸边颇负盛名的水路码头,保德人同样是从这里离乡走西口。昔日,他们肩负着养家糊口的使命,背着闯荡的家伙什,背井离乡,口中唱响的则是凄婉动人的家乡民歌。

“对坝坝的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因为电视剧《血色浪漫》,很多人知道了山西民歌《圪梁梁》(又叫《那是个谁》),不过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改编者杨仲清老师,就是保德人。

想当初龚琳娜在演唱这首歌曲时,还专程来了保德两次,跟杨仲清老师取经。

此番采访过程中,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记者在西口古渡旁见到了杨仲清老师。被誉为“保德民歌活化石”的他,虽然已经77岁高龄了,但唱起民歌来依然声音高亢,激情昂扬。“这首民歌最早改编于1976年,当时我们唱着这首歌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歌曲比赛,让保德民歌一炮而红。1986年,我们还唱着这首歌走出国门,到日本展演。”

杨仲清和山西民歌的缘分和故事,从他父亲一辈就开始了,他父亲就痴爱民歌,从演奏到演唱样样拿手。他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杨仲清的弟弟、妹妹也先后走上了音乐道路,一个是戏曲梅花奖的获得者,一个是著名歌唱家、老乡马玉涛的学生,在各自的领域上,杨家的儿女们,都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在艺术道路上努力前行。

从2013年开始,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仲清老师在县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办起了民歌培训班,只要大家想学他都免费教,前前后后已经教出500多名学员。从歌曲唱腔到韵律,再到一句句富有保德味道的唱词,杨仲清亲力亲为,“以前没什么娱乐项目,大家都喜欢逗趣唱唱民歌,可现在会唱的人越来越少了,既然大家想学,我就有责任教。”除了每周为学员辅导4次外,杨仲清还专门创排了一出关于民歌的情景剧,名叫《西口情》,里面汇聚了保德的12首代表性民歌。他希望自己的徒弟和学员们能够独当一面,也希望这场关于民歌的晚会,能为保德人,甚至更多外地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实,最让人感动的是杨仲清对保德民歌的热爱,因为他在闲暇之余还整理了很多保德民歌的唱段和唱词,有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唱段,他也专门进行了录音整理。

这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但热爱民歌的杨仲清却乐此不疲。“我父亲临去世前还给我们唱民歌,音乐陪伴了他的一生,而音乐也早已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黄河边观景,视野开阔,最炫美的一幕,就是太阳下山之时,阳光染向四面八方的色彩。站在西口古渡边,跟杨仲清一起畅聊,远不如听他唱一首保德民歌来劲,而杨仲清也似乎来了兴致,和女儿小雁一起唱起了《欢迎你到保德来》,“欢迎你到保德来,保德变化实在快。咱保德实在是个好地方,山山水水景致好……”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10月17日9时故城古村落

历史文化名村有老故事更有新气息

故城,是保德的历史文化名村。保德在古时被称为“林涛”,因春秋时期设林涛寨而得名。林涛寨故址就在故城村,所以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村,但是当你走进这里时,却发现这个古村有着“新气息”,笔挺的马路,整齐划一的砖瓦窑洞,再加上周遭林立的挂着颗颗红枣的枣树,你会觉得这是一个能让你迅速爱上它的村子。

作为保德县重点打造的农村特色风貌整治示范村,如今的故城成为十里八乡,甚至陕西府谷、内蒙古等相邻县市的休闲度假村,每逢周末游客不断,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让故城村村民倍感幸福。

在故城,远非寻常休闲度假村这样简单,因为村内还有很多文化古迹和历史人文景观。徜徉其中,你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以及朴实的保德人民对于忠义二字的传承和解读。在村中央,有一座修建于清乾隆时期的关帝庙,不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颇有故事可讲。

故城村党委书记刘培军告诉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记者,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太后早年在娘娘滩避难,后来刘恒登基,接其回京的地方就在故城附近,人们叫那个地方叫“皇家滩”,刘恒走过的地方就被取名为“御道焉”,当年照顾薄太后的人被赐姓刘,并留在了故城定居。为了纪念那段历史,教育后人要懂得忠义,故城的人就建起了一座关帝庙——毕竟,关二爷也是扶保刘家后裔、匡扶汉室的嘛。

关帝庙中,还有一些像连环画一样的壁画,反映的内容都是三国时期关公征战沙场的场景,内容较为完整。

在关帝庙两侧,还分别有娘娘庙和观音庙,这是清代故城村走西口的晋商代表刘会捐资兴建的,比关帝庙晚一年左右。“刘会当年是走西口到的包头,做生意很成功,通常就会把各地的物资运到村里的宅院里当货物集散基地,等到包头后,又把银子运回来存入院子里的地下银库。”如今,在故城村内修缮一新的明清院落就是刘会的居所,虽说盛景不再,但却依然能让游客感受到昔日晋商的富足和勤奋。

作为农村特色风貌整治的示范村,故城村旧貌换新颜,不仅激发了村内百姓的幸福感和奋斗力,也吸引了很多打工的人重回本村,参与农村建设。刘培军说:“以前人们都出门打工,听说县里要开发黄河沿线的旅游热点,很多人都回到村里,出谋划策,寻找商机。”

在村内西北处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魁星楼前,要修建一个文化广场,工人们正在如火如荼地抓紧干活,赶着一周内收尾,施工方负责人李春生已经在这里连续工作了一年,这也是他们接手的首个大规模的农村特色风貌整治工程,且非常具有难度。“我们此次对故城村进行特色风貌整治,可以说涉及了所有的建筑工程类别,比如市政、管网、土建、仿古、装饰装修、道路等,掺杂了各种各样的综合类的技术活儿,修缮一个农村,比盖100万平方米的小区都费心,因为要因地制宜地去制订方案,还要不停地探索其可能性。”李春生告诉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记者,对故城村的改造,他们动用了20余位各种专业的技术人员,而平时盖商品楼仅需要三四位技术人员足矣。“不过看着‘崭新’的故城村,我们也打心眼里高兴,也希望所有的农村都有这样一番新模样。”

修缮一新后的故城村名气很大,也因为它紧邻“钓鱼台”景区,所以在保德文旅产业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中,还会将二者有效对接,串接起黄河沿线的旅游景点,为更多的游客提供便利。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10月17日10时 保德县东关镇繁庄塔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深秋时节 晋北高原长出南方水果

推开东关镇繁庄塔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铝合金门,瞬间就让人发出惊叹。迎面看到绿油油的枝叶间挂着鸡蛋般大小的果实,火红而娇嫩,让人垂涎。细看居然是莲雾,这是一种原产于马来西亚,在广东、台湾等地生长的水果,显然它更喜欢炎热的热带,突然出现在晋北高原,又是深秋时节,怎能不让人惊讶。

这个季节正是莲雾的结果期,一树树红彤彤的煞是好看。再细看大棚里,好一派亚热带风情,竹亭小桥,流水嬉鱼,种植的植物都是稀罕品种。园区工作人员陈媛媛一脸喜洋洋,带着采访团参观起来,给大家进行讲解。

繁庄塔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体规划占地面积为1715亩,2012年建设,2013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已经建设使用的面积为680多亩,主要为四个连栋温室大棚,通过无土栽培技术、品种展示、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等建设,展示现代农业的高科技、高效益以及技术创新、模式创新。

让采访团大为惊讶的就是“南果北种”的温室大棚,是园区观光休闲的主要区域,面积大约5000平方米,里面种植了20多个品种,除了我们看到的莲雾,还有福建一带的黄皮、越南的红心火龙果、芒果、杨桃、柚子、枇杷、香蕉、柠檬等南方果树和一些热带树种,园区可观赏可采摘,主要还是重在观赏,可供采摘的数量实在太少。陈媛媛说,“南果北种”这个温室大棚对游客的吸引力最大,特别是一些教育机构,常常带着学生们来参观或者写生,就是一些成年人也喜欢来这里看看稀罕,拍拍照,就连黄河对岸陕西府谷的人也有来园区参观的,游客基本上在这个大棚里逗留的时间都超过了一个小时。

繁庄塔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还有现代育苗区、高效果蔬种植馆、还有花卉区,另外园区还有很多可供采摘的大棚。一般春天的时候,来园区的游客最多。一是参观南果北种的奇观,二是来采摘一些无公害的蔬果。黄瓜、西红柿基本上是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草莓、葡萄、小西瓜、油桃、草莓、香瓜等品种则需要应季才能采摘。园区技术负责人介绍,目前每年园区的维护费用将近200万元,园区收入主要靠观光、采摘、育苗,也是这一两年才堪堪能够持平。这样规模和特色的高科技农业园区在晋北地区还是仅此一处,因此来参观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