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祖山拜图腾,静听伏羲女娲两神话 壶口镇访飞瀑,喜看天下黄河一壶收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0>>中国梦•黄河情>>千里走黄河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吉县县委书记郝忠祥的邀请函
    吉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南端、黄河中游东岸,总面积1777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人。东西沟通晋陕,南北纵深吕梁,209、309国道交叉相会,青兰高速、吉河高速和即将建设的隰吉高速贯穿全境,是连接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枢纽。
    吉县是致富一方百姓的热土。在这里,“红色苹果”最具特色。吉县海拔适中、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是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县、国家级出口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被称为“中国苹果之乡”,全县苹果种植面积28万亩,年产22万吨,产值10亿元,先后获得二十多项国际国内大奖,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出口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吉县是造福一方环境的净土,在这里,“绿色生态”最具优势。全县森林覆盖率47.2%,全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气达330天,处处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生态环境优美,被誉为天然的“大氧吧”,临汾的“后花园”,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是全省林业生态县、全省环保模范城,绿色是吉县的环境“底色”,生态“名片”。
    吉县是孕育一方文明的沃土。在这里,“黄色瀑布”最具魅力,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壶口瀑布,驰名中外,引领着吉县旅游产业的发展;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柿子滩古人类遗址,人祖山根祖文化,见证着吉县悠久的历史;克难坡旧址、管头山红叶,处处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彰显着吉县秀美的风光;沿黄扶贫旅游公路的开工建设,更为吉县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全域旅游注入了强劲动力。
    红色苹果、绿色生态、黄色瀑布“三色品牌”,不仅代表吉县产业优势,更展现着“忠诚、干净、担当”的吉县干部队伍,在“尚善、坚韧、务实、图强”的吉县精神激励下,全县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孕育了“敢吃苦、敢较真、敢碰硬”的脱贫攻坚精神,2018年8月8日,省政府正式批准吉县退出了贫困县。
    今天的吉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三色品牌”积聚的发展动力,百亿吨煤炭储量和千亿立方煤层气资源凸显的后发优势,正激励鼓舞着全县干部群众,逢一必争,逢旗必夺,朝着建成全面小康,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昂首阔步,砥砺前行!吉县人民诚邀各方宾朋来吉县观壶口瀑布,品吉县苹果,游人祖圣山,谋合作发展,共享吉县发展成果,共创吉县美好明天!
    黄河吉县段
    黄河从县境文城乡仁义村入境,经壶口镇,从柏山寺乡河头村出境,流经县境56.5公里。
    黄河在吉县有渡口4个。冯家碛渡口,距县城37公里,与陕西宜川衣锦渡相对;马粪滩渡口,距县城30公里,与宜川骠骑渡相对;小船窝渡口,距县城45公里,与宜川圪针滩渡相对,1972年建成黄河大桥后停渡;蛤蟆滩渡口,距县城40公里,与宜川官头渡相对。
    黄河在吉县最著名的地标是壶口瀑布,它是全国第二大瀑布和第一大黄色瀑布。
    壶口瀑布 万里黄河,千古雄魄
    说到吉县,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可一说壶口瀑布,不知道的寥寥无几。11月10日,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来到吉县,开始了第十站的报道,首站自然是要到壶口瀑布。
    今年黄河水量大得不一般,有近百日持续上涨,导致壶口瀑布景区关闭37天。采访团赶到吉县时,景区已对外开放,就连被黄河水冲坏的龙洞,也已经修缮完毕,可以下到龙洞观瀑了。
    11月11日上午9点,壶口瀑布就在眼前。
    排山倒海般的瀑布冲击着岩石发出“谷涧响雷”的轰鸣,巨涛激起数十米高的浪花,远看呈“水里冒烟”的景观。若是有阳光,此时很轻易就可以看到“彩虹通天”的美景。
    瀑布左下方有流水侵蚀出的地下石廊,名曰龙洞,可仰望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丽景色。
    当地人俗称的“十里龙槽”是瀑布向源侵蚀(又称溯源侵蚀)切割的结果,黄河从三五百米,在此陡然狭窄到30米至50米,是黄河全程最狭窄处。两侧中生界砂岩高15米至20米,在河道的约束下,河水奔腾咆哮,浊浪翻滚回旋。瀑布上下的基岩上,到处都可见水流冲蚀槽及大大小小流水携带砂砾的掏蚀圆形坑,便是壶口著名的“石窝宝镜”。
    虽不是旺季,两岸的河滩大石上,仍站满了人,短暂的兴奋激动拍照过后,很多人默默无语,伫立良久,只是这么望着,久久不愿离去。《黄河大合唱》便创作于此,那充满壮丽和悲壮的乐章让从未到过黄河的人都心潮澎湃、心志昂扬,可知当年咆哮黄河给作者光未然的震撼有多铭心刻骨。
    说壶口瀑布是“黄河魂”,亲临岸边,你才会真正理解这三个字。
    克难坡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典范基地
    壶口瀑布向西不远是克难城景区。
    克难城也叫克难坡,本名“南村坡”。
    当年阎锡山因为“南村”谐音“难存”,就改为“克难”,取“克服困难”之意,名为“克难城”,俗称“克难坡”。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等首脑机关也驻于此地,亦称“首脑部”。这里也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典范基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推选特殊形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团结阎锡山一致抗日的战略要地。
    阎锡山在克难坡居住5年之久,直至1945年10月才全部撤回太原。历时5年,把这里从一个弹丸之地逐渐建成一个容纳2万余人的军事指挥重镇。
    如今的克难坡景区建筑以土窑洞和当地山石垒起的窑洞式排房为主。现存有阎公馆、实干堂、进步室、批评室、克难室、竞赛室、检讨室、真理室及望河亭、忠义祠等。
    据说,这里的石头建筑均由五台的石匠所建,就地取材,用石头干垒,不用泥和灰,部分地方用了卯榫连接,建筑技巧堪称一绝。
    阎锡山的住所内有一条专用暗道,从住所内的会议室直通到山后,总长3.5公里,是一个防空工事。相传克难坡还有64条神秘通道,景区将陆续开发,与游客见面。
    人祖山 万年前人类繁衍生息的圣地
    11月10日9时,采访团来到了人祖山脚下。
    满怀期待的直播,因为山上信号全无告吹。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眼中山景随四时而变,各有不同。人祖山之秋,有秋高气爽时,有云雾蒸腾时,有落叶没脚处,有霜石料峭地。可以说一步一景,步步入画,人在景中。
    人祖山与别的山不同,这不同并非是山中树种、岩石、草木之类自然造就的景观差异,而是这座山被称为“人祖”,它隐藏的文化记忆既古老又神秘,恰如薄纱笼盖下的美女,可隐隐窥其轮廓,却无法清晰观其全貌,这让它神秘又充满魅惑。
    被它魅惑到欲罢不能的非耿世文莫属了,从2011年3月2日与吉县政府签订了开发人祖山的框架协议开始,他就把自己完全投进了人祖山的开发中。
    说起人祖山,耿世文滔滔不绝,从亿万年前地壳板块运动一直说到黄河曾经的湖盆时代。距今12万年至10万年前,下游古黄河大致形成。而在近1万年前,古黄河中上游沿途的古湖泊大都消失殆尽,形成了黄河贯通的新局面。洪水滔天时,人类几乎灭绝,古籍中如此形容:“往古之际,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但海拔超过1100米的地方,洪水无法侵袭,像人祖山海拔1742.42米,就有人类生活,耿世文说这就是传说中的女娲氏族,它的首领世代被称为女娲。
    人祖山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以人祖庙为核心的主景区面积45平方公里。在这里有关于伏羲女娲传说的滚磨沟、穿针梁、合烟崖等,有2001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首的柿子滩古人类遗址,距今万余年,柿子滩还有讲述伏羲女娲传说的古老岩画石刻。
    人祖山有一座娲皇宫,大殿里端坐两神,左为女娲,右为伏羲,女娲居主位。
    2011年8月13日到10月9日,临汾市文物局考古队对娲皇宫进行了清理,共清理出291件分属战国、汉唐、宋元、明清、民国五个历史时期的遗物及兽骨、人头盖骨。证明了娲皇宫历史悠久,是最早祭祀女娲的场所。耿世文说,从中还能看到我国墓葬史从陵、到墓、到享堂、到庙宇的演变。
    娲皇宫出土的人头盖骨就在女娲塑像之下,后经北京大学鉴定,头盖骨的历史有6280年之久,显然属于远古的氏族部落时代。耿世文说,正是这支生活于此的女娲氏族与从东夷而来的伏羲氏族实现通婚,人类得以繁衍生息。
    人祖庙里除了这座娲皇宫,还有伏羲殿,殿内悬塑早已被香火熏染了一层厚厚的烟火色,可以想见来这里朝拜的人是如何的摩肩接踵。
    在人祖山核心景区里还有一座玄天上帝庙,俗称“高庙”,坐落于一个高200余米的“兀”形石峰之巅,三面临渊、一面陡峭的山梁上,修建带有精致石栏的160多个台阶,拾级而上可直达庙门。石峰顶上的平台百余平方米,仿佛处于一个巨大的石柱之上,就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不知古人用何种办法修建了这座高庙,让人既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感叹人类的巧夺天工。
    人祖山还被称为孔山,上有孔山寺,也有人名其为空同山。相传道家创始人广成子曾在人祖山修道,上古之时的黄帝曾来造访过广成子。
    传说也罢、考证也罢,都证明了这座高山的不凡。
    为开发这座山已经投资数亿,倾其所有,奔忙多年的耿世文说,自己从一名老师,到开煤矿、办企业,直到遇到人祖山,开发人祖山,为的是一种文化认同,一份历史责任,他觉得人祖山隐藏的那些关于人类的历史,应该被世人所知。
    吉县的山,吉县的水,吉县的坡,每一处都非同一般。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