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石楼段
黄河石楼段
黄河从石楼县曹家垣乡许家山村入境,自石楼县西山乡后北头村出境,流经石楼县共59公里,历4个乡镇15个村。
全县有屈产河、义牒河、坪泉河、和合河、小蒜河、韩家山河六条支流,由东向西注入黄河。屈产河是本县的最大河流。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受降水量和季节的影响很明显,因而水源不稳定。
黄河沿岸有转角渡和辛关渡两处渡口。转角渡位于韩家山乡转角村,可常年摆渡,主要是运送货物和亲友往来,历来为陕北和晋西的要渡。辛关渡位于韦家湾乡辛关村,亦称东辛关,与清涧县高家山乡西辛关隔黄河对峙,可常年摆渡。
10月的最后一周,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开启了对第七站石楼县的采访。29日下午,采访团先和当地有关部门以及一些地方文化学者进行了座谈。以往的座谈会基本一个多小时就结束了,石楼县的座谈会开了整整三个小时,七嘴八舌,都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填充进更多的采访点。刚有设想,便有行动;定好路线,便立刻联系有关人员,工作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石楼县文物旅游局局长曹哲源因为堵车,绕了大半个石楼县赶回来,马上又要赶着上省城,他用一句话概括石楼县的文旅资源:一铜一木一奇人,一树一湾一首词。这句话中蕴含了石楼黄河文化、青铜文化、古建文化、红色文化。接下来的三天半时间里,采访团进行了一一探访。
黄河在这里拐出了一个奇湾
九曲黄河十八弯,石楼的这一弯有什么特别?这个位于石楼县前山乡马家畔村的黄河湾被发现的时间并不长,前往这一湾的路正在修建。
从前山乡郝家山村到任家崖,逐渐驶入盘山段,这段路正是在修的通往马家畔黄河奇湾的旅游公路,路基特厚,尚未铺设路面,总长大约3.8公里。再有两三个月,将彻底完工。
县文物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以前来这里都是翻山走小路,黄河奇湾被发现后,想要亲眼目睹这一奇湾的人越来越多,就算是一张照片都是稀罕物,这才有了勉强通一辆车的小路。赶上省里决心打造黄河、太行、长城文化旅游板块的好时候,修一条通往黄河奇湾的路便迫在眉睫。
黄土路上颠簸将近20分钟,眼前骤然开阔,停车场、观景台、演出广场都已完善,一湾黄河水正在前方。
要想领略这一湾的奇,除了在马家畔村这一豁口地带,其他地方皆无法看到。
黄河在晋陕峡谷总体流向为由北向南,自辛关黄河大桥以南6公里处,陡然向东,冲刷出一个弧形大弯。从入湾处至出湾处,黄河绕了8公里长,几乎像是一个圆,是万里黄河弯度最大的湾。若是从高处俯视,该湾西窄东宽、尾部圆满,两面基本对称,宛如一个金色闪耀的大葫芦。“葫芦把”的地方是这道湾最窄的地方,仅为700米,从马家畔看到的是“葫芦肚”,也就是这个湾最宽的地方,为1700米,最高处与水面垂直距离为196米。这就让视觉上产生了水道浑圆,山体如神龟浮游水上的景色。站在观景台,两边悬崖峻石,气势非凡,水湾内河面宽阔,水流平稳,最窄处170米,最宽处430米,人称“黄河奇湾”“天下黄河第一湾”。
黄河奇湾独有的风景最先迷住的就是摄影爱好者,像郑慧民一年有8个月在拍摄黄河奇湾,今年是第九个年头。他手中拿着不同季节里拍摄出黄河奇湾的独特景色,或白雪覆盖、或雾气蒸腾、或山清水秀、或红日蓬勃、或山枯水瘦……郑慧民说,枯山瘦水不受游客喜欢,却是写生者最爱;北方人见惯了白雪,却让南方客惊喜赞叹,不同的景色都有不同的人群喜欢。
郑慧民还常爱拿出一本包着书皮,翻得松垮了的清雍正版县志,给游客讲这段黄河奇湾的历史故事。
同样也在这里拍照的高虎应则喜欢为大家免费唱曲山间小调,让游客们玩得更尽兴。高虎应和郑慧民都说,等到两三个月后路修好了,来黄河奇湾的游客肯定会特别多,他们都很期待。
作为石楼县文化旅游重点打造的一处景区,上上下下都很重视,县里一些群众演出团体,听说采访团要走访黄河奇湾,纷纷加入了义务演出的队伍。上午10点半左右,一场热热闹闹的演出在观景台上展开。锣鼓、秧歌、走秀、独唱,更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摇滚版三弦表演,引爆全场。太阳当空、热汗满头,每个人都那么投入。这场演出的总指挥郑燕燕说:“为了宣传好我们石楼,都是应该的。”
毛泽东在留村写下《沁园春·雪》
在黄河奇湾的采访中,郑慧民曾拿着一本清雍正版的《石楼县志》,一字一句地告诉采访团,黄河奇湾是古渡口,明末时李自成的起义军曾从这里渡河。
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地,阎锡山也在这里修建了许多军事堡垒。
1936年2月20日,毛泽东主席率领红军东征,顺利东渡黄河,踏雪沿官道山行进30余里,到达了位于石楼县城20公里的义牒镇留村。之后,共在石楼7个村庄居住生活过19天。据说,《沁园春·雪》就在留村写就。
对于《沁园春·雪》创作地,晋陕有争议。
10月30日下午,采访团来到了留村。一处曾经为当时货栈的院落,黄泥抹墙,修缮齐整,用作了《沁园春·雪》创作地的展览馆。馆中,有一些图片文字展示,还有一尊仿真毛泽东像,坐在桌旁,手持毛笔,纸上文字正是《沁园春·雪》。
石楼文物旅游局的任玉洁指着展板,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上面摘录的是曾思玉将军以及童小鹏(当时在红一军团司令部工作)当年写的日记。童小鹏在1936年2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说也奇怪,在河西时每天总是穿不住大衣,行军时竟汗流浃背,可是到了山西却变起天来了,整天没有太阳,昨天下午竟下起雪来了。”1936年2月25日又写道:“休息,又下起雪来,寒风凛冽,雪花飘飘,煞是像陕北的三九天气。”——和主席词作中描写雪景而待天晴的背景十分吻合。
除了这些私人日记的记录,展览室里还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征纪实》、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的《向毛泽东学习》、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走进山西》等作品,均提到《沁园春·雪》创作于山西石楼留村。
石楼县文物旅游局已经在留村开启打造沁园春文化园。据初步估算,建设总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