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这里画了一个圈
黄河在这里画了一个圈
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到黄河奇湾的那一天,村里的人说就像过年。
壁仞千尺的观景台上,好多年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近200人的表演团队,前一天接到演出任务,一大早就到了县里集中。采访团7点到的时候,已经熙熙攘攘一群人了。
听说有借调的大巴因为塌方来不了,县里连夜修路,在清晨5点恢复了交通。
石楼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高寄洲4点半在微信群里说,兴奋得睡不着,期待着一次对石楼不同态度、角度、深度和力度的报道。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对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的到来,给予了厚望,火辣辣的,灼热着我的心。
黄河奇湾现场是我们此行遇到的最大规模亦是最大难度的直播,考验的不仅是航拍的镜头抓取,直播的声音画面信号,前期介绍和后面各节目之间的协调,还要保证不论人员多复杂,时间多紧张,山路多难行,必须在直播前全部上了山!
石楼,见证了我们的极限挑战。
这场直播网上观众人数达到22万,也让我们的总观众人数直接冲破百万大关。
石楼的火热浸透3天的采访。
但它更让我着迷的是有那么多神秘传说,有巢氏、姜子牙、桃花女……为什么它在夏时叫鬼方?为什么这样一方土地上东西南北中都出土过青铜器,而且品位极高,被史学界公认为“石楼类型的殷商青铜器”,周边县份却没有这种情况?
以至于文管所所长李大勇陪着我们去了趟兴东垣东岳庙,就意外发现了一个疑似西周的青铜香炉鼎,已被文管所按章收管。我们一路捧着,走在黄土漫过鞋面的路上、玉米地边,去姜子牙的老丈人家桃花者村听李大勇讲龙纹觥、“愤怒的小鸟”鸮卣的发掘故事。
是不是很奇幻?
就连黄河到了这里,也表现得非常神奇,居然绕出一个物理学符号来——圆圆的欧姆!
太想为大家尽可能地呈现黄河边的这块神秘土地!所以3天里记者们马不停蹄采访了11个地方。在离开的那天,采访团又一早出发赶往殿山后土圣母庙,这里有全国最小的元代戏台,只能容三五个演员。
它遥远得好像永远也到不了,单车道的山路巅巅摇摇,十八弯越爬越高,群山寂静,看不到一户人家。让人心生焦躁,这庙为啥会修在这种地方?
但当你看到它,只一眼,心就安静了下来。
它安之若素地立在群山之巅,山风浩荡而过,只有殿角铁马叮当作响。
太阳照得人发烫,湛蓝的天空如镜,岁月仿佛静止,从未曾流逝。
我们拼尽全力展现的,不过尔尔。
这是我们的第七站,石楼。
我想,有一天,我们会回来的。
山西晚报记者 谢燕
1、三弦书艺人任玉明在永由古槐下弹唱《山西晚报到石楼》,为了把石楼唱好,老人连夜写词到凌晨三点。
2、10月30日,黄河奇湾上汇聚了近200人的表演队伍,村里人说,热闹得就像过年。
3、黄河奇湾,黄河在这里摆了一个“欧姆”(Ω)的Pose。
4、永由古槐的采访吸引了村里留守老人的围观,我们拍树,老人拍我们。
5、与临县相比,石楼的伞头秧歌是另一番风格。
6、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1936年红军东征期间,毛泽东曾3次来到石楼,在7个村庄居住过19天。
7、石楼县城的沁园春广场。县城地形狭窄,这个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月亮湾的广场是县里的一处休闲场所。
05—09版摄影: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王晋飞
扫描二维码,观看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飞越石楼”视频。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