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晋第一湾:大美中裹着沧桑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0>>中国梦•黄河情>>千里走黄河

时 间
2020
07/24
17:15
分 享
评 论

    

    站在偏关老牛湾古堡内的石窑洞顶上,从高处看黄河从内蒙古境内骤然拐了一道大弯,流进山西省偏关县境内,这里便是黄河入晋的第一县,三晋黄河第一湾。
    老牛湾风光无限 不仅可以拍照还能发展冰雪运动
    4亿多年前泥盆纪形成的石灰岩山体被黄河深切出一条河谷,两岸壁立万仞,大河奔涌南下。夕阳晚照的老牛湾堡,石板房里只有神像端坐,堡外的黄河静谧安详,水波泛着如母亲般慈祥的目光。然而,20年前这里的大河却与此不同,急转直下的黄河从辽阔草原被挤入狭窄的河道中,低吼着向前奔涌,上万年皆如此。直到万家寨水利大坝建成,老牛湾段的黄河才展现出了如此温顺的一面。古堡夯土墙在夕照下泛出紫红色,与河对岸森然的峭壁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桃花扇》中的一句唱词瞬时闪现:“一声叱退黄河浪,两手推开紫塞烟”。说的便是老牛湾的场景吧。
    10月10日,山西晚报记者在偏关老牛湾看到,游人三五成群在景区寻找着最佳拍照点,摆着最美的姿势,几乎每个人都会在写着“黄河入晋第一湾”的巨石前留下倩影,昭示到此一游。从上海而来的王大伟先生热爱摄影,正摆弄着两位同伴的姿势,将“黄河入晋第一湾”与伙伴同框,出现在镜头里的照明灯箱被他巧妙避过。王大伟说,他的太太在美国时得知山西也有如美国羚羊谷、马蹄湾地貌一般的地方,曾来这里做了考察,回去后极力推荐他也来看看,于是他招呼友人结伴而行,没想到人喊人,最后竟组成了32人的旅行团。面对眼前的边塞风光,他十分喜欢。不过,他对景区里一些富有现代气息的设施,总是在拍摄时特意回避掉。他说,更喜欢古朴没有修饰的景物。聊起旅途中的吃住行,王大伟和同伴的话多了起来,他们说此行最满意的便是“干净”。“不管是住的地方,还是吃的饭菜,住的档次高低不重要,干净就让人心情舒畅,饭菜合不合胃口不重要,干净就好,来了就是要吃有当地特色的食品嘛。昨天吃这里的蒸南瓜,烤土豆、红薯,觉得特别好吃,我们准备晚上多要一盘。这边的人也很朴实,我们感觉都不错。”
    这些年来,老牛湾因黄河入晋第一湾、黄河与长城握手处等奇观大美,吸引了大量旅行团、观光客、摄影爱好者,也成为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每逢冬季,冰封河面,冰层厚度达1米左右,河面宽度达500米,是冰雪运动的绝佳场所。2011年起,老牛湾开始举办黄河长城国际徒步大会;2015年又举办了第二届国际黄河冰上马拉松速滑比赛,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60余名滑冰爱好者参加;今年1月28日,又举办了2017—2018全国大众速度滑冰马拉松系列赛;今年9月9日,举办了2018忻州旅游文化嘉年华“看黄河、走长城、穿越太行”越野拉力赛偏关段赛事。不断举办的大赛,也推动了老牛湾的知名度。到2022年,我国将举办冬奥会,冰雪运动必然是近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大力发展的产业,偏关县有着发展冰雪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不失为发展的好机遇。
    民风忠厚淳朴比风景更让人留恋
    短短两天的走访中,深感大自然给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小城留下了太多值得欣赏的风光。你可以在老牛湾、乾坤湾看黄河深水静流;在万家寨听大河奔腾汹涌;在寺沟村的护宁古寺前看黄河与长城并肩而行;在世外桃源般的关河口村,或泡一杯茶,或烫一壶酒,在远离嘈杂中将时光凝滞;登上紫金山观景台,层峦叠嶂尽在脚下,大河蜿蜒,身心置放于天地间山川中,顿然物我两忘……更多不为外人所知的无限风光,期待值得更多关注。在秋风河浪的拍打中,山西晚报记者强烈地感受到,古老的老牛湾,大美中裹着无限沧桑,沧桑中透着无边大美。
    旅游中,风景让人驻足,民风则让人留恋。
    《偏关县志》中这样描述:偏关县劳动人民老实善良、忠厚淳朴、坚毅刚直、争胜要强、心地纯正。与人相处,宁肯吃亏而不贪占便宜。办事谨慎实在、办则求成。遇事能忍则忍,能让则让,忍耐性较大……富不骄奢,穷不嫌乡。
    在老牛湾风景区的一处农家乐,听到一件发生在老板身上的真实往事。当年我省一家大型国企老总前往万家寨时,赶夜路不慎翻车跌入此处深沟,恰好遇到还未开店的这家老板从此路过,将人救起又做了简单包扎,幸无大碍。当时那位老总欲掏钱感谢,老板坚决不要,最后老总将自己的工作证撕下一页,让其凭此证明可随时找他。至今,这张撕下的工作证还在农家乐老板处珍藏着。也有知道此事的人问过老板,何不去找老总攀个关系,做些生意,谋个利益。农家乐老板坦言:咱过得好好的,找人家干啥。施恩不图报,受恩记心间。偏关人流传着一句俗语:“利字底下有个害字呢。”
    70多年造林绿化 漫山松柏里有着偏关魂
    黄河以及诸多河流侵蚀下的黄土高原确实呈现出诸多奇观美景,但是对于人们的生存却无益。“河曲偏关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这句曾经流传的民谚,反映着这里生存的艰难。干旱少雨、土地贫瘠、风沙肆虐,要生存就要有坚毅顽强的精神。
    改造自然,让生存环境变得宜人。从踏入偏关县开始,植树造林的话题在每一处都会被提及。“要想黄风住,山上多栽树。当年富,种庄户;百年富,多栽树。树大林稠,洪水让路。”在低矮灌木覆盖的山峦间,每有一处葱绿盎然的松柏林出现,都会听到“这是我们义务植树种下的。”“只要有十棵连在一起的树,一定都是人工林。”偏关植树造林的时间持续了70多年,为了让荒山变绿,在贫瘠的土地上、陡峭的石崖上,他们不懈努力,施展才能,发明了各种种树的方法。偏关县党校校长张俊杰讲了一种偏关人特别的种树方法“炸弹种树法”。面对五六十度的陡崖,车不能上,人不能攀,除了山羊无人能及,面对这样的条件,人们发明了一种“炸弹种树法”——用檩条筐把泥和树种子和在一起,然后把泥巴团当成“手榴弹”,选那些有山石凸出的地方,把“手榴弹”投掷上去,接下来只能期待上天眷顾了,让泥巴里的种子能顺利发芽,在崖壁上生根壮大。虽说成长环境恶劣,却好在松柏坚毅,总能不惧艰难扎下根,顽强生长。松柏之性倒是与偏关人的性格甚是吻合,也是偏关之魂的一种象征。
    曾有人这样总结“偏关”之魂的内涵:面对贫困落后,较劲不叫穷;面对干石荒山,较量不叫难;面对责任使命,较真不叫苦。这样一个有边塞风光、松柏气质的地方,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