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在家门口就能把病看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在家门口就能把病看
心血管内科医生正在给病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便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夏天,晋城的天气像爱变脸的孩子,一时晴空万里,碧空如洗,一时又天低云暗,瓢泼大雨倾泻而来……
前夜的大雨洗刷着大地,直至清晨仍偶有微风细雨悄悄吹拂着路面,两旁的绿色也稍稍低垂。7月17日一早,看着雨渐渐小了,家住泽州县巴公镇的老秦也没打伞,裹了裹外套,背上随身的背包,冒雨搭早班车进了城。
当天是老秦去泽州县人民医院复查的日子。提起复查,这事儿还得从老秦去年住院说起。78岁的老秦去年在家干活时胸部突发闷痛,在家人的陪伴下,老秦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
“那会儿只是觉着浑身冒汗,胸疼难忍。哪想到有那么严重。”操着一口浓厚的乡音,回忆着当时的情形,老秦稍稍皱眉。
“血压150/98mmHg,心率58次/分钟,呼吸23次/分钟,体温36.2摄氏度,血氧饱和度92%……”这是当时急诊科里留下的老秦的记录,心血管内科医生闫鹏多次负责老秦的复查,十分了解老秦的病情,他告诉记者,这些数值和当时心电图显示,老秦是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稍微耽误就有生命危险。
“换作前些年,像老秦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这里是处理不了的,必须送往上级医院进行救治,而这样往往会错过抢救的最佳时间。”闫鹏说,县级医院的医疗水平有限,但为了给患者创造方便、快捷的诊疗服务,2017年,他们开展了血管造影和支架植入、放疗病人调强治疗等技术,同时,还积极开展分级诊疗,与乡村卫生服务机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业务联动,与三级医院的联合体、专科联盟、远程会诊等进行全方位协作,逐步实现小病在乡村,大病进县城,首诊到乡村就医的格局。
“那天及时给老秦进行了支架植入,心电图便有好转迹象。”闫鹏说,经过1周的巩固治疗后,老秦便康复出院,此后的每次复查相关化验指标都很正常。“以后呀,可要好好休息,不要太疲劳。”闫鹏叮嘱道。
“在家门口把病看好,真好!”离开医院时,天空已经放晴,几抹柔和的阳光洒下来,把天空照得更加透亮,老秦迈着轻松的步子,不禁感慨道,和老秦有一样感慨的还有住院中的高桂花。
“过去住的大都是八人间,人来人往的,护士忙个不停,也还是顾不上所有的病人……”给老伴拾掇干净后,71岁的高桂花老人喜欢和年轻护士们聊聊以前的日子。
高桂花是泽州县人民医院的熟面孔,因为老伴患有脑梗塞,12年来,每年都要陪老伴住两次院进行治疗和恢复。
“现在的条件真是好,住院程序方便了,环境也大变样。”干净整洁的病房里,独立卫生间、空调一应俱全,看着一旁的老伴缓缓入睡,高桂花声音稍微压低,“过去办个住院手续得在收费室和医保科两个地方来回跑,不跑上三四趟都住不了院。”从起初高桂花自己办手续,到后来子女帮着跑腿,繁琐的程序让一家子都头疼不已。
“现在可不一样了,两个科室合并到一起了,一站式就能办成,像我们年纪大了腿脚不好,护士们还会到病房给我们办理相关手续,方便极了。”看老伴睡得有些迷糊,高桂花拍拍老伴的手,眼睛里充满笑意,“迷迷糊糊总是睡,快醒醒听我们聊天。”
“以前每次住院要自己垫付费用,再去找医保部门报销。”年年住院,高桂花对政策的变化很清楚,“现在好了,听说今年已经是出院一站式结算了,报销比例也高了,住一次院国家给补贴的多,我们花的少,也不给孩子们添负担。”
“政策变化大,医院服务变化更大。”讲起这十来年的变化,高桂花滔滔不绝。
“现在我们住的这个叫老年病科,专门为老年人增设的医疗科室,它可以兼顾多种疾病,可以综合治疗,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这不,我俩这次住院,正好能住在一起,也方便我照顾他。”和老伴手上都系着住院的腕带,高桂花更像是医院的代言人,和护士们亲如一家人。
谈笑间,隔壁病房病人刘妞梅也过来搭话,今年57岁的她是村子里的低保户,刚办好出院的她乐呵呵地说:“我都没想到,住了9天院花费四千多元钱,我只需要负担411元。”
“为了让老百姓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医院还经常组织我们医疗下乡和走进社区,给群众免费义诊,让更多的人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工作近18年的护士长王妮也在一旁补充着。
“可不是,现在医院还和我们乡镇对接了家庭医生,定期都会给我们做检查,真不赖。”病房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聊着,聊的是对医院变化的赞叹、对健康身体的期许,时不时传来温馨的笑声。病房尽头医院专设的配餐间里,病人家属们精心熬制的粥香缓缓飘散,温暖人心。
编 后
一直以来,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群众看病就医难等问题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近年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级医院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全面提升医院综合实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初步缓解。
如何更好地实现居民“家门口看病”?泽州县人民医院拿出了自己的一套办法:提升医疗水平,开展分级诊疗,优化配置卫生资源,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切实让优质医疗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激活一池春水,百姓受益良多。
在医改的道路上,像泽州一样,我省各地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作为出发点,破解医改中的难题,不断优化资源结构布局、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真正让医疗改革红利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实现“看病不再难和贵”,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本报记者郑璐 文/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