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晋中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典型项目之一的太谷区先正达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玻璃温室内部一角。本报记者郝光明摄.
盛夏时节,到晋中大地感受这里深化农村改革、推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好、推进好、实现好乡村振兴战略,突破口在哪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晋中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发出了以推进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林地、“四荒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资产“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动员令。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思想引导,更是一次催人奋进的改革动员。
“‘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是晋中市深化农村改革、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各项工作可圈可点,值得表扬。”7月1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在晋中调研时,对该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各项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并安排省规划和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和农村厅组成专家组近期对晋中此项改革进行深入挖掘评审,进一步为全省推进乡村振兴蹚出新路、做好示范。
激活乡村沉睡资产、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是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
位于榆次区北田镇梁坪村、南流村一带的得天缘高档商品猪循环经济园区项目,通过大量流转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四荒地”等土地资源,已成为绿色循环经济和现代农业相结合的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生猪养殖项目。
在太谷区范村镇西曲河村,昔日的荒山荒沟被晋中市本土企业田森集团投资1137万元,集中流转土地500余亩,建起全国首创的旱垣温室大棚园区,为晋中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做出积极探索。
……
如今在晋中,以往没人“搭理”的“四荒地”渐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天地。
晋中市市委书记赵建平在多种场合指出,“五地一产”就是农村最大的资源资产,只有把这块资源盘活,才能吸引工商资本、科技、人才等“上山下乡”,才能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只有壮大集体经济,才能夯实基层政权基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按照“市指导、县统筹、乡负责、村实施”的原则,上压下挤,上下联动,5月底,晋中市已全部完成“五地一产”清底核查工作。
“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对‘五地一产’的基本情况统计口径不一,规资部门一个数,农业部门一个数,乡镇和村又是一个数。”晋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王双寿坦言,“清底核查是土地打包入市的基础。我们就是要以此为契机,准准确确摸底数、实实在在亮家底。把诸如集体非承包耕地普遍存在的地大证小、超期承包、百年合同甚至优亲厚友的问题,‘四荒地’低价拍卖、购而不治甚至改变用途等历史遗留问题找出来,该规范的规范、该整治的整治、该退出的退出、该整合的整合。”
思想上“融冰”,行动上才能“破冰”。晋中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坚决向保守思想、固有利益、束缚机制开刀,充分挖掘土地新潜能、释放土地新活力。
晋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武建林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据初步统计,全市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105.8万亩、非承包林地402万亩、“四荒地”340万亩、宅基地67.74万宗32.7万亩、经营性建设用地27.76万亩、经营性资产27.6亿元。这是蕴藏在农村的一笔巨大财富。仅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按平均每亩600元流转费计算,全市收益可达6亿余元。而从前段摸底情况分析,现在亩均收益不足150元。这样计算,每年有5亿元因流转承包不规范而流失。
5月9日,全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现场推进会进一步明确“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思路和举措,就是立足晋中实际,把闲置的、低效的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挖出来、拎上来、统起来,通过系统布局和整体改革,推动集体产权制度优化创新,推动集体资源资产优化组合,推动城乡要素优化配置,推动集体经济收益优化合理,推动乡村振兴效能优化发挥。
——根本是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就是要抓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一“纲”,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办事能力,解决党组织“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的问题,增强村干部说话的底气、办事的财气、“三治”的硬气,让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核心是要盘活集体资源资产、推动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五地一产”入市冲破了农村这个非市场的最后一块壁垒,必须深化市场化改革,采取市场化的配置机制,支持集体资源资产进入市场交易,让资源资产在流动中实现价值最大化。
——目的是要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动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振兴离不开集体经济“统”的作用,要以农村基层组织为依托,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推动千家万户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效衔接,统筹做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以集成思路、集成目标、集成政策、集成办法、集成经验来谋划、引领、推进、示范,以最大的综合效应集聚效应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晋中市委、市政府围绕做好“三农”工作,更有全新的探索和实践。向土地要效益,变废地为良田,持续推进“激活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攻坚行动;以通道为轴线、以产业为依托、以村庄为单元,建设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出台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二十五条”,激发广大乡镇干部特别是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以革命性、集成式的思路,全面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时时处处体现出晋中市委、市政府对农村的深厚情怀、对农业的迫切关注、对农民的亲切关怀。
而“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就是市委、市政府立足晋中实际,把农村闲置集体资源资产唤醒打包,推出的一项系统性、革命性、集成性改革。其根本意义在于聚焦打总体战,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出政策性创新,以集成思路、集成目标、集成政策、集成办法、集成经验来谋划、引领、推进、示范,把沉睡着、分散着甚至失控着的千千万万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资源,汇聚集中起来,以最大的综合效应、集聚效应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最强、农村最美、农民最富、治理最优。
武建林说:“像晋中这样把沉睡的、闲置的、低效的‘五地一产’集体资源资产挖出来、拎上来、统起来,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改革思路入市推进,在全省乃至全国还是第一次。”
5月9日,全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现场推进会上,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晰了改革的部署要求,即以集成的思路统筹谋划、以集成的目标强化引领、以集成的政策强力支撑、以集成的办法科学推进、以集成的经验示范带动、以集成的效能检验成效。
为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晋中市第一时间成立市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领导小组,由晋中市市委书记赵建平、市长常书铭任双组长,设一个办公室、六个指导组,足见晋中推动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这项改革,越深入推进,越觉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打好‘组合拳’。我们必须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姿态推动‘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统筹抓好‘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招商引资和基层组织建设,通过整合资源、创新举措、集聚力量,致力使其成为开创农业农村工作的‘金钥匙’、推动全县转型发展的新杠杆。”昔阳县委书记许利伟说。
采访中,不少基层干部纷纷表示,“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承载着基层干部多年想干但没干成的一种情怀,是推动农村市场化、农业现代化的一场革命,是面向农村土地管理乱象的一次宣战,是提升乡村治理的一个契机。
以点带面、典型带动,实现美丽乡村由“一处美”向“处处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
沿着绿意扶疏的乡间公路前行,群山通幽处,映入眼帘的是星罗排列的一幢幢二层小楼……有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现代化的“世外桃源”,在3年前还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
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将原先零散的400余亩农户承包地流转回村集体,并通过挖梁填沟进行土地整理,使全村耕地面积翻了一倍,再由村集体统一发包给大型农企进行开发,投资建设康养文旅小镇。如今,村集体的非承包耕地、林地、“四荒地”、经营性建设用地等都成了“用武之地”。2019年,该村通过盘活“五地一产”,村集体共增收59.7万元。昔日乌金山脚下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成为全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看来美丽乡村建设并非遥不可及,在我们身边就有活生生的例子。”5月8日下午,全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现场推进会典型观摩时,不少干部激动地说。
按照市委安排,目前,晋中市从每个县(区、市)确定一个试点乡镇,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大胆探索,支持先行先试,造就一批改革的排头兵、领头雁,进而带动全市乡村全面振兴。
介休市在推进中,设立了1亿元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民营企业应急还贷资金和1500万元特色农业扶持资金,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在市场主体培育、土地要素供给、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目前,已培育龙头企业24户,农村累计引进工商资本35亿元。
“‘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机遇,下一步,将对易地搬迁的旧村建设用地指标整体打包入市,实现土地指标交易收益最大化,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榆社县委书记张英杰说。
祁县县长冯耀黎兴奋地告诉记者:“对于祁县来讲,‘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工作,‘改革破题’是关键、‘招商引资’是抓手、‘项目落地’是根本。目前,我们结合‘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已包装打包项目20个,达成投资意向7个。王维水墨诗国小镇、万亩节水灌溉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
随着“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深入推进,晋中市将打造一批绿色生态村庄,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实现美丽乡村由“一处美”向“处处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不久的将来,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将逐步变成现实。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是晋中市委、市政府不懈的追求。如今的晋中,正在改革发展的激流中奋楫前行,全速驶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本报记者郝光明 李影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