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致富花开幸福来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0>>脱贫攻坚>>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00714_39e68f7ceb06a1a969d8e21d24988088.jpg

当地农户在地头车间晾晒黄花。赵文贵摄


  7月,又是黄花丰收时。火山脚下、桑干河沿岸,到处是翻腾着金波的黄花。田间采摘农人和畅游花海的游人,构成一幅别样景致。如诗如画,不是远方,就在当下。
  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视察山西的第一个考察点。这里地处塞上高原的火山群中,气候严寒、无霜期短、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曾经是出了名的贫困县。
  这里土地富硒,黄花品质优良。但长期以来,因为种植黄花周期长见效慢、用水量大、采摘期短劳动力不足、晾晒场地不够等困难,始终没有规模化。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云州区把党的好政策,变成了老百姓的好日子。黄花种到哪,水利机井就打到哪,晾晒用的水泥场地就修到哪,农业保险、技术指导、烘干设备购置等政策补贴跟着老百姓需求走,黄花种植井喷式发展。如今,云州区的黄花种植面积已有17万亩,产值7亿元,去年带动贫困户户均收入1万多元。今年,当地还将在种植补贴、农田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让黄花成为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小黄花 致富花

  谢文,云州区贺店村第一批规模种植黄花的农民。一说到黄花,就打开了话匣子,给记者讲起他家的致富故事。
  68岁的老谢背不驼、眼不花,说起话来铜钟般响亮:“我们全家全靠这五六亩地养活,忙活一年收入也不到万元,还要供3个孩子上学,生活过得紧紧巴巴。遇到天旱,收入更是寥寥无几。”
  2011年,他响应政府号召,抱着拼一把的心态把地全种了黄花。那在当时已经是了不起的种植大户了。为啥呢?种植黄花前3年就没有收成,再加上这里干旱少雨,所以村民根本不敢大面积种植。头年种上,第二年政府开始补贴,每亩补贴100元,2014年开始进入初级盛产期,可比种玉米收入强呢,一亩收入能达到上千元。
  到了2017年,老谢种植黄花的总收入已经达到5万元。“种了这四五年有了将近20万的收入,我家生活这才开始大变样。家里饥荒打了,给儿子娶了媳妇,帮着他买汽车,儿子又在城里买了楼房,还是我帮着打房贷……”
  老谢脸上洋溢着幸福娓娓道来,“过去种地交粮,是天经地义之事,现在前所未有,除了不交,政府还要倒补,农民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说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花种植基地考察,老谢搓着手忍不住的激动:“那天总书记和我们说的话,我还记得真真的呢,他叮嘱干部,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黄花这个产业,让它成为乡亲们致富的一个好门路,变成群众的‘致富花’。”

小黄花 大产业

  为了方便种植户们及时加工、出售黄花,今年,云州区把黄花加工厂建到了地头。每天一早,车来车往熙熙攘攘,一派热气腾腾的丰收景象。
  刚刚卖完黄花的农民李和平告诉记者:“今年加工厂直接设在了地头,能直接销售加工鲜黄花,再也不用像往年一样四处找空地晾晒干后再卖了。而且地头的新鲜黄花1斤就能卖到2.5元,这在原先都不敢想!”
  云州区西坪镇下榆涧村黄花地头加工扶贫车间是该区建设的一个集黄花烘干、晾晒和冷藏为一体的扶贫项目,可为全镇提供黄花加工和销售服务,给贫困户提供60多个就业岗位。走进扶贫车间,一条大约80米长的自动化流水线映入眼帘。负责人黄飞告诉记者:“我们把新鲜的黄花从地头收到这个车间,通过设备把它蒸汽杀菌、理条、粗烘、二次烘干,然后回软,变成干菜。另外一边的标准化生产车间负责彩色包装、礼品包装,大型仓储冷库储存鲜菜,可以满足大同周边市民对鲜菜的需求。”说到黄花,黄飞讲起了他和黄花的缘分。
  10年前,他开始接触黄花,做销售,把大同黄花卖往全国。那时的他已经对大同黄花印象深刻:“大同的黄花从种植、采摘、加工全程零添加。和其他产区的黄花比起来质量优卖相好,角长根短肉厚,油性偏大,味道鲜美。它做出来的干菜产品有一种清香味,放时间长了都不变色,颜色依旧金黄。”地头加工不仅提升了黄花价值,还通过雇用周边低收入村民让黄花产业发展惠及当地群众,除此之外,政府还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吸收贫困劳动力参与种植管理,特别是成立黄花种植合作社,让贫困户有地出地、有力出力。
  杨旗,是云州区西坪镇下榆涧村村民,也是黄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小黄花大产业,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这个产业,让它成为乡亲们致富的好门路。”杨旗说,总书记说得好啊,这些话他一直记着,作为一位种植黄花的农民,内心万分自豪激动,就好像那汽车加满了油、充满了电,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下定决心把黄花当成一辈子的事业,尽自己所能种好、卖好大同黄花。一个月前,杨旗参加了电影频道“星光行动·大同好粮助农专场直播”,黄晓明等明星为大同市的农产品直播带货,他们带去的黄花菜、小米、黄花酱等产品,全部销售一空。
  早在2011年,云州区的前身大同县,县委、县政府把黄花菜确立为主导产业,针对贫困户资金困难的实际,出台了扶持政策,对黄花种植户新增1亩补贴500元,同时,协调保险公司让农民参加黄花自然灾害保险。受此鼓励,就在当年,杨旗带领全村50多户贫困户流转土地500多亩,成立了黄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种植标准、加工质量,由于黄花品质优秀,价格比普通加工的每斤高了4元,仅这一项就带动农户增收100多万元。随着市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全市各县区都扩大了黄花种植规模。之后,合作社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周边贫困户5000余户,种植黄花2万多亩,外销价值1亿多元的黄花菜,帮助云州区、广灵县等地的黄花种植大户高价销售农产品。
  说到将来的打算,杨旗说,“习近平总书记这次亲临大同视察我们黄花基地,给了我们黄花种植户最大的支持和鼓励。我将把黄花种植作为一辈子的产业和事业。今年,志海黄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又流转了唐家堡村108户贫困户的500多亩黄花地,建设有机黄花标准基地,每亩地每年租金500元,秧苗钱3000元到5000元,平均每户收入1.5万元到2万元。这几天土地流转的农民正在地里干活挣工资。下一步,将继续把有机黄花标准化基地种植搞好,建立起统一的高标准生产线,同时大力发展黄花生态旅游产业,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发家致富。”

小黄花 幸福花

  一条忘忧大道延伸到绵延的火山群脚下,一边是金灿灿的黄花田,另一边是整齐气派、橙墙红顶的大瓦房。“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萱草仙姿游人醉,遍地鹅黄绿带垂”……一条条诗意的标语,向人们诉说着,小黄花给村民带来的幸福生活。
  下榆涧村路边,一位正在晾晒自家黄花的大娘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她家做客,和我们拉起了家常。“这是我家种的一亩半的黄花,收成好着呢,今天摘的鲜黄花就卖了200多元!我就这点儿地年年能收入1万多元呢!”大妈脸上满是笑容和幸福。宽敞的4间大瓦房,现代化的家电应有尽有,屋里通了暖气,“冬天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地生火了,还弄得哪里都是灰!”大娘高兴地说,“我家土地流转每年还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日子过得可比以前强了!”
  走在下榆涧村的杨柳大道上,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乐、村史馆依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残缺的独轮车、斑驳的木犁、破旧的油灯、泛黄的粮票……在村史馆内,一件件富有乡村特色和泥土气息的物件勾起了不少人的记忆。这里承载着村子厚重的文化底蕴,记载着沧桑变迁,诉说着云州区农民现在幸福生活的奋斗历程,黄花依旧是个绕不开的主题。

本报记者赵志成 本报通讯员马静波 温保平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