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致富奔小康路上高歌前行
—— 大同市云州区坊城新村脱贫攻坚纪事
在致富奔小康路上高歌前行
—— 大同市云州区坊城新村脱贫攻坚纪事
坊城新村一角。魏鹏摄
开栏语: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
为了聚焦百姓身边和眼中的民生变化,形象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实惠,让全面小康抽象的指标和数据,化作千千万万家庭、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报道。
本报记者将深入全省各地,深入挖掘小康路上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展现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报道将从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等多维度,衣食住行、公共服务、文化生活、精神面貌等多侧面,充分展示人们身边和眼中的民生变化,生动体现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报道将努力做到接地气、聚人气、鼓士气,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鼓劲加油!敬请读者关注。
虽然全村早已经整体脱了贫,但大同市云州区坊城新村支部书记刘世贵更忙了:向大同市旅游局递交申报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申请书、对标小康“回头看”查漏补缺、帮坊城新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再建经济林、对接企业帮助外出打工的村民落实就业、加班加点紧盯扶贫产业园区落地建设……
在坊城新村脱贫攻坚一线,村“两委”与全体村民一起,正以更大的决心、更好的精气神、更足的劲儿走上小康路。
土窑洞换新房,从此告别“黄土味”
“房子作为一辈子最大的心愿,是共产党给建成建好的!”这是采访中,老百姓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6月28日,记者走进坊城新村,一栋栋砖房整齐有致,乡村水泥路边野花郁郁葱葱,太阳能路灯实现全村覆盖。不远处村委会前的广场上,崭新的健身器材一列列交错排开。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没有浓浓的土腥气及垃圾味,有的只是淡淡的花香。
“你们来得可真巧,前几天刚好是我孙子的百日宴!”走到白高山家,刚一进院,67岁的老爷子就一脸喜色地迎了出来,只见小院内,黄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长势喜人,生机勃勃。
“要不是有新房,媳妇还真娶不回来。”谈起儿子的婚姻大事,老两口说个不停,还拿出了旧家的照片说,“以前的土窑洞,晴天担心开裂掉皮,雨天担心漏雨坍塌,给孩子相了七八年亲,女方都嫌土窑房破,都没谈成。”
坊城新村是云州区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要搬迁的两个旧村子大坊城村和西咀村都是贫困村,土窑洞多,又都是盐碱地和坡梁薄地,两个村子196户412人,其中贫困户就有77户158人。
两年前,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云州区开始整村搬迁,两个村子合并成了坊城新村,水泥路、绿化带、健身广场等现代化设施让村民告别了“黄土味”。
“以前,大坊城村和西咀村遇到刮风下雨,房子说塌就塌!”走在村里,闲坐的村民们这样告诉记者,“看看现在,土窑洞换新房,也没花几个钱,谁不夸俺家乡好!”
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做梦也没有想到能搬进新房子,而且村里还有工作可以做,只要勤快些,保准能走上小康路。”看着自己老伴儿给炖出一锅大烩菜,白喜山满脸都是幸福的味道,边说边回忆往年的外出打工史。
“家里弟兄多,自己也没田地,附近也没活干,只能外出打工,背井离乡不说,家里留个老婆孩子,干啥也不放心!”白喜山原是大坊城村村民,年轻就在外打工,但因老婆孩子住在老家土窑洞,一辈子也没放心过,每逢刮风下雨就给家打电话问平安。
自打搬进新砖房,白喜山就像变了个人,担忧一辈子的事如今终于能安心了!尤其今年,村里的坊城新村股份经济联合社缺人,白喜山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他说:“孩子在县城工作,我在家门口就业,回家就能吃上热乎饭,既能照顾家庭还有稳定收入,生活越来越好了。”
搬了新家,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就业问题。刘世贵说:“坊城新村股份经济联合社是村里的集体产业,有近1000亩黄花和经济林需要打理,而且村子离市里较近,各企业用工量也大,只要人勤快,就别愁没钱赚。”
新房安、心就安。搬出来、稳得住、能就业、走富路,坊城新村每一位村民都透出一股奋斗的精气神。
开建产业园区,幸福生活在眼前
从土窑房搬进新砖房,坊城新村贫困户悄然开启了“新活法”。“一出门就是水泥路,村里还有休闲活动广场、小凉亭,空闲的时候可以到广场跳广场舞健身、散步,日子越来越舒适。”村民们高兴地说,“每天晚饭过后,到广场跳舞健身已成为他们的‘必修课’。”
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
“投资8000万元的扶贫产业园区已经开工建设,预计国庆节后就能交工,到时候正好生产加工小杂粮,来年还可以自己加工黄花卖。”说起村里的产业发展,刘世贵如数家珍,提到未来规划,他更是信心满满,“把基础设施和产业做好了,下一步就要发展全域旅游,要打造一个吃、住、游、玩为一体的康养中心,服务社会养老……村子越来越美,村民们的干劲越来越足,幸福的生活就在大家的眼前。”
每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故事,都是一幅奔小康的美好图景。从土窑洞搬进新瓦房,改变的不仅是居住环境,还增加了村民们致富的门路。坊城新村依托全区黄花主导产业,通过发展经济林种植、光伏扶贫收益、农民合作社打工等多种途径,为贫困户的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有力保障,坊城新村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高歌前行。
本报记者杨晓明 实习记者仝雄成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