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瓮城口村:昔日古驿站 今日新农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瓮城口村:昔日古驿站 今日新农村
接近芒种时节,大同云州区吉家庄乡瓮城口村的田间地头,除了忙碌的村民们,还多了各种大型机器的身影。“这是除草机,这是施肥机……”5月31日,瓮城口村党支部书记陈纪新一一给记者介绍。
瓮城口村原名瓮城驿,曾经是明清时代大同府通往浑源州的必经之路,明代文学家袁中道曾写过《游恒山宿瓮城驿》的千古绝唱。村旧址位于大同睡佛山脚下,山高坡陡、交通落后,长期以来“靠天吃饭”,村民收入低、居住条件差、饮水困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过去的瓮城口村,因为种植杂粮太费人工,种得多了收割成难题,多年来一直难以大面积种植,以至于守着“宝地”却只能种收成一般的普通作物,收入甚微。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村“两委”一班人,经过广泛调研,充分了解村情民意,确立了发展富硒杂粮、富硒甜瓜、富硒黄花作为瓮城口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为了进一步确认土壤的硒元素含量,帮扶单位又积极和上级农业部门联系,化验了这个村的小杂粮,硒元素含量是普通杂粮的3倍,证实了瓮城口村的天然富硒土壤。
“2017年村里成立合作社,引进了最新的旋地播种铺膜一体机,使得杂粮种植工序从5道减少为2道。以1亩谷子收割时间为例,原来需进行割穗头、搬运、晾晒、碾轧、装袋,用时至少5天;现在运用了大型机器,每亩从收割到放入编织袋,只需30分钟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劳作时间,实现了大面积机械化作业种植。”陈纪新如是说。
70岁的陈宗顺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以前想都不敢想啊,我家这20亩地,我这个年纪哪能干得动啊!现在,合作社都给安顿好了,只需要除除草、浇浇地,别的啥也不用操心,秋收时,从收到卖都给联系好了,我就数数钱就行了……”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瓮城口村凭借着天然富硒土壤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富硒黄花、富硒杂粮、富硒甜瓜等主导产业。2019年瓮城口村被确定为富硒核心示范区,种植富硒小米1000亩。2020年被确定为大同市有机旱作农业示范村,发展有机富硒杂粮2000多亩,每亩增收600元以上。瓮城口村生产的富硒黄花、富硒杂粮在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并且完成“三品一标”的认证。瓮城口村被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获得了“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
村民庞乃洋告诉记者:“以前家里种玉米、绿豆,一年忙活下来,收入也就3万元,只够解决全家人的温饱。现在不一样了,我家去年种了100亩地,有谷子、黄花、高粱,还有蔬菜,一年的纯收入能达到15万元。家里车也买了,房子也装修好了,城里人有啥,咱有啥,日子过得可不赖呢!”他还兴致勃勃地给记者介绍,在村里只要肯劳动,就有钱赚,除了种地,农闲的时候,可以打扫卫生,维护村里的治安,都有可观的收入。“我今年还打算和老伴出去旅游呢……”
如今的瓮城口村,2016年已经实现了整村易地搬迁。一排排整齐的大瓦房,红色的屋顶、白色的墙,宽阔的小院亮堂堂。家家户户屋内整洁明亮,装修素雅,现代化家电应有尽有。2018年村里新建了文化活动中心,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在“大同市全国万人广场舞大赛”中获了奖。
新村新希望,村里变好了,年轻人才愿意回来。陈纪新是个“90后”,凭着一股子敢冲敢干的劲头,从刚开始工作的难开展,到一户一户做工作,再到建立、实行合作社统一管理。如今,村里多数劳动力能在合作社打工挣钱,而陈纪新的目标是带领瓮城口村民驶入乡村振兴的快车道,过上让城市人都羡慕的美好生活。
29岁的陈纪新晒得黝黑,谈起现在和未来他抑制不住高兴,搓着那双满是老茧的手激动地对记者说:“今年,我们村准备开自己的杂粮加工厂,做自己的品牌,线上线下推广。我们还打算引进滴灌、全膜覆盖的新技术,提高防冻、抗旱能力,使发苗率更高;今年的180亩黄花进入盛产期,预计收入又要增加……”
忙碌的播种,汗水的挥洒,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到处是劳作的身影,勤劳的瓮城口人,正在用新观念点燃传统农耕文化的新希望。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老人们安逸,孩子们欢笑,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不经意变了样。
赵志成 温保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