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朔州:塞上明珠万象新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0>>脱贫攻坚>>脱贫攻坚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10526_cf82de4376e4407b9bfea1f2b1244ed8.jpg

20210526_e0fc776fee03f5f573be54199e354484.jpg

朔州市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不仅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图为游客在右玉县马营河村游览参观。

20210526_f59e7a20fc6f7359539acbdd6be56932.jpg

朔州市积极推进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市贫困人口全部吃上放心水。图为平鲁区下水头乡石洼村饮水解困工程建成后,当地群众喜笑颜开。

20210526_a631905e2ad27db1c63fe444df251176.jpg

朔州市积极推进光伏发电,不少贫困户依托光伏发电收益摆脱了贫困。图为位于右玉县的光伏发电基地。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近年来,朔州市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按照“已脱贫的要巩固、未脱贫的要攻坚、整体上要提升”的总体思路,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以脱贫攻坚补齐乡村振兴短板,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市于2018年年底顺利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勇于担当
周密部署全力攻坚

  朔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朔州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关于坚决打赢全市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举措,确保政策全覆盖。
  与此同时,朔州市县乡村四级领导干部全部签订“军令状”,各级帮扶干部人人签订“责任状”,确保脱贫攻坚责任全覆盖。为确保扶贫工作务实、扶贫过程扎实,朔州市通过现场督导、定期约谈、述职评议等方式,严格对市县乡党委扶贫责任落实和脱贫攻坚成效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扶贫结果真实。
  就在2016年,朔州市把贫困比重占全市近一半的右玉县作为主战场。组织全市四套班子27名领导、27个驻村工作队、27个驻村企业一同进驻27个贫困村,举全市之力脱贫攻坚。2018年,右玉县顺利通过国家脱贫验收。
  同时,朔州市还在平鲁区、山阴县实施以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资产收益带贫为主的攻坚行动。以256个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占比较大的非贫困村为重点,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18年,朔州市把剩余贫困人口较多的非贫困县应县作为主战场。17位市级领导牵头组成领导包村、部门联村、国企帮村、民企扶村、农技特派员进村的帮扶队伍,集中帮扶应县17个贫困人口较多的重点村,朔州市级扶贫专项资金40%以上支持应县。

凝聚合力
精准施策见效落地

  一家富不富,看是否有好项目;一村火不火,看是否选到好产业。
  产业帮扶、项目带动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截至目前,朔州全市共落地特色项目327个,带动贫困人口58468人次。而朔州市采取的众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农牧产业扶贫。朔州市大力发展牧草种植,全市发展牧草93万亩,使贫困村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在山阴县等县区,朔州市推广渗水地膜谷子8万多亩,带动7个乡镇、56个村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左右。
  ——光伏收益项目扶贫。全市29座光伏扶贫电站惠及200个贫困村、7729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旅游项目扶贫。全市发展旅游产业扶贫村13个,带动贫困户491户1150人实现脱贫。
  ——电商扶贫。全市3个贫困县区814个行政村设立电商站点(推广员)645个,247个贫困村设立电商站点(推广员)247个。促进80多种农副产品上线,带动贫困户1.2万多户增收。
  政策兜底保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年5040元,超过4000元的脱贫指导线。全市新识别的贫困人口中已纳入兜底保障48户119人。全市脱贫不稳定户中已纳入农村低保472户800人、纳入农村特困34户35人。

夯实基础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在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现问题。
  朔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对各级考核检查中反馈的问题和线索高度重视。朔州市四套班子领导全部深入包联县(市、区),督促指导、推动整改、解决问题,并抽调骨干力量成立6个验收组,对各县(市、区)问题整改逐项验收。
  朔州市还建立“三项机制”,践行“一线工作法”,开展摘帽退出后脱贫攻坚“大起底”,扎实推进各类监督检查“大整改”。
  朔州市把返贫致贫风险防范工作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将全市6.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1万名低收入非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防贫保险。自2019年创新推行脱贫(防贫)保障险以来,市、县两级财政每年落实防贫保险资金120多万元。
  朔州市还注重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出台了《关于开展扶贫扶志扶智实施意见》,通过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种植和养殖等技术,增加收入保障脱贫。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204人,取得证书人数4758人,贫困劳动力通过培训实现就业3068人。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但奋进的脚步不能停歇,乡村振兴正在路上。在新的征程中,朔州市将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亮点】
产业扶贫

  围绕十大产业集群,做强做大扶贫产业。全市共落地特色农业项目327个,带动贫困人口58468人次。实施“立草为业”,全市发展牧草93万亩。实施旅游扶贫,重点推动发展旅游产业扶贫村13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6个。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9个,发展农家乐60家,带动贫困户491户1150人实现脱贫。

就业扶贫

  朔州市委明确提出贫困劳动力就业“四到两确保”目标。即:就业人员精准到户、就业岗位落实到企、就业收入确保到线、就业服务扶志到位,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2020年全市完成贫困劳动力就业16470人,同比增长8.96%。疫情期间,出台了帮扶中小微企业12项举措和5项保障,并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出台了10项稳就业措施。

房屋改造

  2016年以来,共实施完成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和贫困边缘户危房改造14817户,其中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4241户。共完成危房鉴定26983户,完成住房安全性认定97807户,实现了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安全鉴定、认定全覆盖。2020年完成989户危房改造,实现了动态清零。

易地搬迁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98户5950人,涉及右玉、山阴、应县3个县。入住率、拆除率、复垦率均达100%。应县的易地搬迁就业帮扶中心托底安置、山阴县的公司化委托经营带贫益贫、右玉县的“企业+基地+搬迁户”等模式,成为保障搬迁户稳定就业增收的成功探索。

饮水安全

  近5年来,全市累计投资2.68亿元,改善和提高了828个村、50.66万人的饮水安全条件,其中3个贫困县区落实1.85亿元,涉及贫困村256个、贫困人口2.82万人。重点实施山区引黄供水工程,改善提高了平鲁、山阴、右玉3个县区12个乡镇、161个村、6.4万人饮水条件,涉及贫困村60个、贫困人口9070人。

兜底保障

  全市坚持把巩固兜底保障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社会救助资源,切实履行兜底保障责任,不断筑牢返贫防线。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年5040元,超过4000元的脱贫指导线。全市共有农村低保对象7.67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5201人;农村特困救助对象9996人,累计支出救助资金3698.7万元。

【脱贫故事】
驻村工作队助我脱了贫

  “没有驻村工作队的关心和帮助,我不会这么早脱贫。”5月18日,平鲁区井坪镇小白洋洼村村民贾宝明动情地说。
  贾宝明是村里的贫困户,全家3口人。原本老贾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因为妻子、女儿接二连三生病,让原本并不宽裕的一家陷入了困境。沉重的债务让老贾整天长吁短叹。
  平鲁区委办公室是小白洋洼村的对口帮扶单位。当区委办公室的驻村工作队得知情况后,立即和村“两委”干部商议。“绝不能让贾宝明一家在小康路上因病返贫!”驻村工作队负责人斩钉截铁地表示。
  为此,驻村工作队一方面为贾宝明捐款捐物,帮助他解决当下生活困难,另一方面协调联系区医保中心、保险公司、民政、银行等部门共同出谋划策,确保老贾一家在小康路上不掉队。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扶下,老贾一家及时得到了健康扶贫医疗保障救助,仅他女儿的看病费用,就报销了15万元,占到总花销的近九成。不仅如此,驻村工作队还帮助老贾装上了5kW户用光伏电站,在家就能获得光伏发电收益。
  在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的同时,老贾也不闲着。他觉得自己年纪还不大,还可以用双手换来幸福的明天。农忙时,他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土地,不仅保证了自己家的口粮,甚至还有盈余。他还在离村不远的一家民营企业打工,务工期间,每月工资收入2500元。这样既可以照料亲人,又增加了家庭收入。
  靠着驻村工作队的精准帮扶,加上自己的辛勤劳动,短短几年,老贾就还清了债务,不仅成功脱了贫,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

带领乡亲们一起拔穷根

  回想起自己多年前回乡创业的情景,右玉县农丰农业发展公司负责人郝凡依旧感慨良多。
  右玉是典型的半干旱气候,常年干旱少雨,靠天吃饭辛苦劳作。2011年,看到乡亲们致富无门的苦恼样子,郝凡下定决心,辞掉优越的工作返乡创业。他要带领乡亲们一起走向致富路。
  说干就干。刚开始,郝凡投资了400万元,流转土地700亩,他想种土豆。虽然村民们并不理解,但2012年秋,土豆亩产达到了6000斤,收入超过130万元。看到郝凡种土豆喜获丰收,不少村民主动流转土地。郝凡趁势扩大种植规模,又流转土地7000亩,进行土豆开发和培育。村民们逐渐转变了传统种植观念,许多农户相继加入到现代化土豆种植中来。
  在郝凡的带领下,右玉县野场村逐步形成了以土豆种植及原种繁育为产业支撑的“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经济。几年时间,土豆种植加工产业辐射白头里乡及周边的杨千河乡等4个乡镇20多个村。
  2018年,借助朔州全力打造全国草牧业发展示范市的契机,郝凡种植了苜蓿草和燕麦草,共计1.5万亩。牧草全部销往伊利、蒙牛等大型牧企,经过近两年发展,去年收入超过千万元。
  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不仅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靠着流转土地和在农场务工,农场周边农户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不仅家家户户有存款,部分农民还买上了小汽车、住上了楼房。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任永亮 袁兆辉
本版图片由朔州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右玉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