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因地制宜多措并举 让易地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0>>脱贫攻坚>>脱贫攻坚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核心阅读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2016年以来,运城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持续发力,紧抓国家政策机遇,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头号扶贫工程,加强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布局,积极探索创新,有序推进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垣曲县把搬迁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摆在突出位置,切实让搬迁群众实现安居乐业。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含金量最高、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扶贫政策,垣曲县97.2%是山地丘陵,群众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搬出深山、摆脱贫困一直是偏远山区的迫切愿望。垣曲县始终把搬迁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摆在突出位置,统筹抓好产业培育和就业扶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融入和社区治理、旧房拆除和土地复垦等后续扶持工作,切实让迁入城镇的“新市民”,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实现安居乐业。

把最全的设施配起来
让搬迁群众“融进来”

  垣曲县晋海花园共安置搬迁群众650户2352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98户2193人,来自全县10个乡镇95个村,生活习惯不同,风俗文化各异。垣曲县加强社区环境治理,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确保搬迁群众既能住上新居所,又能过上新生活。
  一是打造“十有十到位”。“十有”指的是配套设施,包括党员活动室、业委会办公室、物业中心、卫生室、幼儿园、警务室、文体活动室、就业服务点、便民超市和休闲广场;“十到位”指的是公共服务,包括党员阵地、产业支撑、就业保障、物业管理、治安联防、活动场所、议事组织、工作经费、民调机构和困难帮扶。“十有十到位”优化了贫困户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保障搬迁后“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的问题。
  二是同步推进。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推进城镇化进程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向县城聚集,全县“十三五”期间搬迁户中有2248户7625人集中安置,占搬迁总人口的82.97%,全县13个安置点中有8个在县城和县城周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了搬迁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村民逐步变为市民;扩大了县城建成区范围、拉大了城市空间,县城建成区面积由8.1平方公里扩展到16.8平方公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县城和国家级园林城市,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三是共享政策。制定《垣曲县易地扶贫搬迁户服务手册》,在不改变搬迁户户籍,并保障其政策补贴、收益分配、社保权益、转移支付、脱贫政策等旧村权益“五个不变”的前提下,拥有一个可以享受和市民一样培训就业、看病上学、社会保障、司法救助等公共服务和生活便利的身份证明,消除了搬迁户融入新生活的障碍。
  四是完善产权手续。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组织自然资源、税务、扶贫等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特事特办,打破政策壁垒,完善各项手续,设置绿色通道,采取联合会审方式加快办证速度,2020年11月15日全面完成了2586个易地搬迁户的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让搬迁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将最优的服务做起来
让搬迁群众“稳下来”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加强社区建设很重要。垣曲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求真务实,坚持不懈抓好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是创新机制。针对晋海花园党支部38名党员来自10个乡镇22个村,垣曲县积极探索,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党员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党员管理的双重权限,社区党委负责小区党员的日常管理、年终考核、党费收缴等,乡镇党委负责组织小区党员参加迁出村党支部的“四议两公开”、村委选举等涉及村集体的重大事项,进一步规范了党员管理,严肃了党内生活,发挥了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凝聚合力。指导晋海花园党支部按照“自治、法治、德治”的理念,选举了楼道长、楼长和业主委员会,聘请了物业公司,并根据居住情况,设立了两个社区网格,任命了网格长,主要解决网格内居民日常事务和原居住地相关事务,确保人搬到哪里,服务跟到哪里。同时,参照村级组织管理办法,建立了“一约五会”,及时解决困难问题,妥善化解矛盾纠纷。
  三是暖心服务。积极组织开展就业对接、免费义诊、送戏进小区等服务活动,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志愿者定期到小区开展交通知识、生活技能培训;晋海花园党支部定期在中秋、重阳、春节等重要传统节日,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和社会活动;帮扶单位和帮扶人每月开展一次“服务进社区”活动,努力解决实际困难,让搬迁群众适应城市生活。

用最准的路子富起来
让搬迁群众“生活好”

  垣曲县立足实际,坚持“巩固旧村产业、扶持就业创业、菜单式选择、保姆式服务”的工作思路,用实策、出实招、求实效,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一是巩固培育特色产业。为确保搬迁群众旧村产业不丢,收入不减,通过土地流转、大户经营、合作社代管等模式,不断巩固核桃主导产业,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涉及核桃合作社36家,晋海花园的搬迁户参与度达到79%,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充分挖掘旧村资源发展潜力,发展特色种养殖的搬迁户109人,月均收入达到2300元,旧村产业全面巩固提升。
  二是提供优质就业服务。全面建立培训、就业、产业、帮扶四本台账,各乡镇、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逐户逐人摸清底数,了解需求,掌握动态,跟踪服务,帮助搬迁群众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和挣钱渠道,既要保障贫困群众顺利就业,也要尽量满足不同群众的实际需求,努力当好产业项目和就业创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三是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搬迁户稳定脱贫之本。近年来,垣曲县立足搬迁后解放出的大量劳动力,在县城周边规划建设蔬菜和苗木种植园、香菇示范园、生猪产业园、现代特色农产品加工聚集区等,依托职能部门创设就业岗位,加大经济开发区建设力度,建立扶贫车间,开展创业培训,定期举办就业对接活动,提供外出务工直通车,努力为搬迁群众就业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目前,晋海花园搬迁户共有劳动力1200多人,除因上学、服役、残疾等原因无法就业的246人,其余人员已全部就业,其中公益岗位安置22人,月均收入1200元;农业种养殖安置109人,月均收入2300元;县内企业就业79人,月均收入3000元;县内灵活就业430人,月均收入2500元;县外省内就业101人,月均收入2800元;省外转移就业263人,月均收入4000元;小区内的扶贫车间可提供就业岗位95个,已安排就业58人,其中晋海花园搬迁户19人,人均月收入1800元。
  “晋海花园”的相关实践,可以说是运城市整体易地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各县根据搬迁户不同情况,因户施策进行了产业就业规划,开展了技能培训,解决了就业岗位;及时建立和制定了新的社区治理体系和办法,积极创新社区治理方式,使搬迁群众融入了新环境,过上了新生活。运城市将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成果,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让搬迁群众从住上新居所到过上新生活,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执笔人:运城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张宗泽、垣曲县政府党组成员王爱东)

运城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