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完胜 走向小康】天池河北面的村庄
【决战完胜 走向小康】天池河北面的村庄
娄烦县天池店乡的7月天,一路蜀葵花浓烈在路边。
天池店乡河北村扶贫第一书记韩永政从县政府接我到村里。他受娄烦县中小企业局委派,在村里扶贫已有5个年头。5年的摸爬滚打,让他无论从外形还是内心,都与村民没了距离。
我们的话题自然快速切入河北村。
这是一个让人好奇的村名。韩永政说,与河北无关,是因为村子处于天池河的北面而得名。
这样的解释,让村子一下子变得简单起来。从县城一路向东,行驶到镇城底交界处再30度西斜,便是天池店乡。果然公路下面是一条河滩。与很多河流一样,天池河已失去往日的浩荡,只留下流水的痕迹。韩永政说这条滩号称60里长川,天池店就处在这川的中间位置。
河北村地处104省道沿线,高高的门楼阔气地耸立在村边。一条长长的街巷,通向对面山下。两边房舍一律白墙,灰砖,干净,整洁,又不落俗套。墙面有不同内容的画,韩永政力邀我在画前留影,他说看似简单的涂鸦,拍出来可是有立体效果的,是他们特意打造的村景之一。果然,墙上的秋千在照片里竟活起来,我在蓝天下欢乐地荡漾。另一幅图片中,站在望远镜前的人,正眺望远方。
村干部 粗手绘制振兴图景
河北村党支部书记褚存拴算是从远方回来的。“总是有一份乡情、乡愁在。”他这样表述。1986年,在外辗转大约10年后,褚存拴回到河北村并在村民支持下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要么不干,要干就扎实干出个样子来。”他给自己定下这样的目标。
当时,村里的百姓刚从原村址山半腰迁到下面平坦处,避开了多年来河水带来的威胁。河也改了道,之前的河槽成了荒滩。
褚存拴的“乡村振兴”计划,就从治理这条荒滩做起,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河北村土地不多,好多在梁上,离村庄较远,再加上霜冻、旱涝等自然灾害,成本高,收益差。一条长长的滩荒着,不如利用起来。当时,河北村联合周边几个村子发起“大会战”,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千亩滩”战役。他们用水泵将河里的水引到梁上,将干燥的土浸湿,化成泥,流下来。村民再一锨锨装入车内,拉至荒滩。就这样一丈一丈挖掘,一米一米推进,河北村由荒滩改造的土地达到300亩。
或许是褚存拴在外闯荡多年的原因,他最初便把村民思想认识提升及村容村貌改变作为村子发展的基础与关键。
褚存拴的目的,无非是引导村民跟着他的步伐走。不得不说,这个没有学历的村干部思想是超前的。有一年他参加县里人代会,在谈到环保时,他的一番话说的极到位,“环保好说,关键是认识。如果思想上的垃圾没有了,地面垃圾就没有了。思想上如果有垃圾,地面就多。”
接触的几个小时内,一直以为褚存拴是上世纪60年代初生人,一问竟得知他出生于1953年,今年已经67岁,在村干部这个位置上已足足做了33年。
褚存拴是个自信的人,也是个大胆的人。他身为农民,却始终有较高的站位,有宽阔的胸怀与视野。
当然,他本身就是河北村的干部。但他说,干部的一面,只在出村后展现,因为在外面代表的是村里形象,或者说权威。而在村里,他就是一个农民,为老百姓当好勤务员的农民。
他坦言,从不操心家事,但他一直把河北村看成他的家。
一直琢磨干点啥的褚存拴,于1994年开启了河北村的商路。一个砖厂、两个占地40亩的小焦化厂同时开建。焦化厂产量不大,每年两三万吨,却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那段时间,厂里上班的,搞餐饮的,跑运输的,一下活了起来。
周边的村民,纷纷涌向河北村。
1958年出生的冯平玉就是那时候在村里开起饭店的。他记得,当时两个焦化厂和砖厂建厂时,有1000多名工人,饭店生意很好。
村民有了干的,村里红火起来,褚存拴的心愿实现了。10年后的2003年,因环保问题跟不上形势,两个焦化厂不得不关停。他很快又联合外援力量对厂子进行了扩建,上了新的生产线,年产量达到60万吨。
“不过2008年奥运会一过,效益就不好了,坚持到2011年停产。”褚存拴今天说来依然很遗憾,“主要是受市场经济冲击。”
红红火火的生活,也都停了下来。
担子又压在褚存拴肩上。其实他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过。他知道创业的关键是自己手里有技术,因此不断外出取经寻宝。种香菇,养种牛,建电站,他都一一问询过,也尝试过。
“就是想让老百姓不出村,过上相对富裕的日子。”褚存拴知道,种植,养殖,都是短期策略,要想让村里长远发展,还需谋划一盘更大的棋。
如何布局?
村中,始建于唐朝复建于明清的圣母娘娘庙,一直盘算在褚存拴脑子里这盘棋中。他早早带头集资修缮了娘娘庙,又于2009年做了扩建,请来文殊菩萨。
多年的观察与发现告诉他,村里完全可依托千年娘娘庙做一些事。
在扎根本土的基础上,走出传统寻求创新,是农村最佳发展路径。河北村半山腰那些土得掉渣的窑洞,他知道是不能轻易毁掉的东西,而且说不定是可以给村里带来发展的宝贝。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宝地,就看如何做好这篇大有作为的好文章。”褚存拴说。
聊天中得知,与他年龄相近的冯补明去年刚刚从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两人和谐相处30年,团结协助谋发展的步调给全村人做出了良好的表率。历年来,村里没出现过一位上访者。
执掌村政30多年,不可能一帆风顺。他坦言,“真心做事就不在乎别人说长道短。”他说,有时候,村干部最怕的不是老百姓的不理解,而是误解。“改革开放就是说钱,百姓会觉得,让我们这么干,是不是因为你闹钱了。”褚存拴非常理解这些想法与说法,“我就是要用事实打破这些观念。”
扶贫队 巧手铺就小康大道
关键时刻,扶贫工作队进村了。
那是2015年8月。娄烦县中小企业局下属供销公司经理韩永政受命进驻河北村,担任第一书记。
韩永政是娄烦人,也是农家孩子出身。只是没想到自上学、工作离开村庄多年后,有一天会再回归这样的生活。
韩永政,俨然成了村里人。
河北村在很多地方优于别的村庄,褚存拴与搭档30多年的铺垫功不可没。河北村的瓶颈,在于尽快捋出一条清晰的、长远的发展之道。
韩永政知道,就如同一个到了中年的人,经不住重头再来,只能尽快在现有的资源及基础上做出精准定位。
况且,河北村有基础,有资源,也有优势。
然而那时候,村子发展的方向尚不明晰;对于老百姓,一些关键政策还不能完全落实到位。
“很多人外出打工,一些长年不住人的院里长满了草。”韩永政犹记,他初来时候的面貌。
扎下来,一条条梳理。在村子现有的基础上精心把脉,找定位,寻发展。
那时候,村里有52户贫困户,共173人,年收入均低于2720元。一本本档案,韩永政接手过来,整整齐齐摆在他那间办公兼住宿的屋子里。
村子发展,关键是人的思想转变,行动跟上。第一件事,便是强化村级党组织建设。他精心组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规范开展“三会一课”,建立完善“主题党日+”活动等多项制度,使村里的党组织生活规范化、正常化。开办“脱贫学堂”,将贫困户集中起来讲解扶贫政策,传授脱贫技能,传输外界信息,让老百姓打破守旧、坐等的观念,由“要我脱贫”转向“我要脱贫”。
找准大方向,须从小节着眼。改变一个村,得从每个村民入手。
老党员褚变虎居住的窑洞老化严重,老人却不愿离开,子女很无奈。韩永政多次上门劝说,沟通,并向村里协调出宅基地,终于将老人妥善安置;村民王散清因疾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帮扶单位娄烦县农行职工立即为其捐款3万余元,韩永政又帮助王散清妻子找到一份月收入近千元的保洁工作。村中水井因洪水冲刷不能使用,韩永政又与扶贫队友一起,利用驻村帮扶资金开挖排洪渠并更换管道300多米。
干活不怕,想办法也不难,怕的是遇上不理解。村里厕所改建,村民不理解;尝试一些扶贫项目,村民不理解;打造文旅小镇,村民不理解。
一次,两次,三次,韩永政带着队友与村“两委”班子,一户户深入百姓家做工作,讲政策,绘图景。真诚的行动,耐心的沟通,清晰的讲述,终于得到村民认可。
一年又一年,一个个项目就这样渐次落地;一户户人家就这样慢慢脱贫。
今天,韩永政及他的队友们居住的小院门口,悬挂着“山西四季风古国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云栖谷项目指挥部”的牌子。院子很大,除了一条走道,两边都种着蔬菜。韩永政的队友、太原市商务局驻村扶贫队员赵国峰正在菜畦里给西红柿苗翻土,姿势极专业。
韩永政住宿兼办公的房子里,几排贫困户档案上清晰地写着每一户的名字。随手抽出一本,翻开,是冯海亮、赵文英夫妇的,他们育有一儿一女,并照顾着两位老人。该家庭属于一般贫困户,致贫原因为“缺资金与土地”。经各级部门帮扶,2019年共获光伏发电收益2000元,合作社收益分红900元,低保5388元,养老金2964.84元,新农合参合补贴1500元,脱贫奖2000元,临时救助1050元,共计受益金额15802.84元;另外报销医疗费用28290.77元。列表中,临时救助1050元,是老人生病就医3000多元自费部分的补贴。
“脱贫奖2000元”尤其引人注目。问及,才知这是一项特别设立的“自主脱贫奖”,是从“扶贫要扶志”这个角度出发的一个奖励。
村子里,哪位村民做了心脏支架,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得到大学生补助,哪家享受到“雨露计划”,韩永政像讲述自家的事情一样门儿清。
“到村里转转吧。”
村里的街道上、大门口,聚集着三三两两的人群,有老人,孩子,也有年轻人。这些年轻的面孔让人惊喜。让我意外的是,村里竟然有学校,这在当今的农村几乎成为一道罕见的风景。推门而入,年轻的张艳华老师在,不巧的是学校上午刚刚考完试,放暑假了。
学校共5个孩子,其中3个一年级,2个二年级。张老师说只有一个是本村的,其他4个都来自附近村庄。张艳华2017年扶贫考入天池联校,她不仅兼语文、数学两门课程,还要负责管理孩子们的生活。“与家教一样。”张老师给自己做了准确定位。
这样的教学生涯,不仅没让张老师知难而退,她反倒嫁了过来,成为河北村的媳妇。今天,她以学校老师和河北村媳妇双重身份向我讲述着这些孩子,表示哪怕以后只有一个孩子来上课,她都会以规范的教学方式继续下去。
在村中继续行走,一个“轰趴小院”进入视线。推门而入,一个大大的院子,院中有秋千、树根雕制的木凳。墙边的烧烤设施前散落着一些灰烬,也残留着前一拨客人未散尽的余温。正面宽敞明亮的房子里,有沙发,床,厨卫,一派家的温馨,另配有音响设备,可K歌。同行的白焕萍介绍,村里的“轰趴小院”是今年“五一”启用的,可提供吃住玩一条龙服务。食物以烧烤为主,可自带食材,也可在村里购买。小院以包场形式租用,分为上、下午及夜晚三个场次,费用分别是上、下午各300元,夜场400元,时间分别为四个小时。白焕萍说,开业以来周五到周日每天最少达100多人,从太原来的也不少。
韩永政五年前入村时长满草的院子,就这样被利用起来了。目前,村里共利用农户闲置房屋40户共102间,开辟出“农家小院”5户20间。
每个村民讲述的时候,韩永政都在身边适时地做着翻译与补充。村里的每一桩每一件事,都凝结着他的汗水、心血与智慧。
5年来,韩永政与扶贫队友一起,坚持采取“因户施策、一户一策”的方式推进脱贫攻坚。村民褚存生家人多地少,全家五口人一直靠种植土豆、打零工维持生活。扶贫队员了解到褚存生有香菇种植技术时,市县两级帮扶干部及时协助其办理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种植起香菇。2016年出售香菇1万公斤,纯收入1.5万元。2017年扩大规模,香菇出售翻了倍,纯收入达到6万元。
为彻底改进村里面貌,扶贫工作队员又带领村民铺设路面、排污管网、排洪渠,建深井、公厕;打造出健身广场与停车场;栽植苗木3000多株,绿化荒山坡40余亩;整村改造厕所106户,煤改电161户;引进“三人行”军事拓展训练机构并合作建设了“河北村红军东征路户外拓展训练营”;建起水貂养殖基地,引进种貂500只;建成肉牛养殖小区。140千瓦光伏发电站于2017年5月份并网发电,年收益达10万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
最主要的是,韩永政率领的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在深度梳理及深思熟虑后,明确了村子定位,将河北村推上乡村旅游发展这条轨道。
云栖谷小镇成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项目,并及时落地。
村子后山腰,一座庙宇出现在眼前,这便是村党支书褚存拴多次提到的娄烦县文物保护单位娘娘庙。娘娘庙占地1000多平方米。近年来,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时,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赶来祈福,日人流量可达1万人次以上。
进入院内。惊奇地看到院中有两棵粗壮而别致的榆树。韩永政说,他给榆树起名为“龙凤榆”。果然,其中一棵根部是一株,长到半腰却分了叉,缠绕在一起;另一棵自根部起就是两枝,自下缠绕而上。
“我想在对面山上种一片桃林,春天,桃花满山。”两株缠绵的榆树在心里还没有落下,韩永政又指着对面山坡这样说。桃花代表爱情,娘娘庙本是求子,再加上请来的文殊菩萨是助力成材。三月十八的庙会便会形成“爱情、求子、前程”三位一体的祝福大礼包。
再来赶庙会,人群中便会增加一大批追求美好爱情的年轻人。甚至连一些相关的文创产品,韩永政脑子里都有了构思。
“韩书记是文化人,有想法。”褚存拴这样评价韩永政。
走走,停停,聊聊,从中午一直到晚上,意犹未尽。夕阳正好,晚风飘过阵阵凉意。
新农村 整装待发走向小康
走进扶贫队员租住的院子里告别时,赵国锋依然在菜畦里浇水,拔草。去年刚刚退下来的村党支部书记冯补明也在,边聊天,边笑呵呵看着这个城里人熟练地做着这些农事。
娄烦县脱贫攻坚先进村、山西省首批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山西省精神文明示范村、国务院扶贫办脱贫攻坚成就和经验推广典型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处在深沟里的河北村,正以飞翔的姿势,脱颖而出。
今天,走过整洁的白墙灰砖一条街,“云栖谷创意文旅小镇”的广告牌竖立在村子后面,其“一孔窑洞一种文创、一户农家一种美食、一室村舍一种珍藏、一面墙体一种涂鸦、一条街道一种景观、一座厕所一种印记”的创意格外耀眼,这正是即将盘活山半腰旧村废弃的110眼土窑洞打造的晋西北风情旅游项目,让人异常期待。
而村民,也早早做起准备。在扶贫的市商务局安排下,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开展了多次培训,包括厨艺、服务、礼仪。
本文收尾的时候,韩永政又发来好消息,那就是在7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联合确定的第二批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名单里,赫然写着“太原市娄烦县天池店乡河北村”的名字。
这个天池河北面的村庄,正以精细的准备,为即将到来的腾飞整装待发。
蒋殊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