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清明】在慎终追远中拥抱春天

山西新闻网>>融媒·专题>>2025>>网络中国节·清明

时 间
2025
04/04
06:10
分 享
评 论


  当春风掠过吕梁山巅,汾河两岸的杨柳泛起新绿,山西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内涵的节日——清明。这一天,人们既追思先人、又踏青赏春,在肃穆与欢愉的交织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重要时节,标志着气温回升,雨量增多,正如农谚所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而作为节日的清明,则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寒食节相传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据记载: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割股啖君。重耳复国后,介子推却隐居绵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他出山,介子推宁死不屈,与母亲抱树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他,将寒食节定于清明前一日。此后民间逐渐形成在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介休绵山,也成为中国最大的纪念性人文节日——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被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介休寒食清明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朱伊文说:“介休绵山成为寒食清明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从2008年起,寒食清明文化节连续在绵山风景区举办,推动这一传统节日在其源地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活态传承,也使寒食清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清明节,从周代寒食禁火习俗到融合后来的上巳踏青传统,近2000年的演变,凝练出‘追思’与‘新生’的双重意义,既是慎终追远的传统祭日,也是拥抱春天的时令节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祭祀扫墓,是对先人的缅怀与感恩,传承着家族的记忆与精神。在武乡这片红色土地上,当地老百姓祭扫烈士墓碑的传统已延续了几十年。每年清明都会有大量的群众自发前往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
  著有《重回1937》《再回1949》《坚守1921》的山西作家蒋殊说:“清明这一天,武乡当地有很多群众去烈士陵园扫墓,一部分是当年与烈士有过交集的百姓及后代,一部分是当地干部群众及文化界人士,还有一部分就是普通老百姓。比如我的婶婶,今年70多岁了,每年的清明节都去烈士陵园扫墓。今年清明前夕,武乡县机关幼儿园还开展了‘清明祭英烈 薪火传童心’主题活动,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孩子们鞠躬、默哀、诵读时空书信,将亲手制作的鲜花献给英烈,以寄托深深的哀思……每个人都用自己最朴素最真切的方式表达对先烈的敬意。在山西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对先烈的追忆与崇敬,早已融入当地人的精神血脉,成为清明节最厚重的文化注脚。”
  清明节,三晋大地一派生机勃勃,人们走出家门,在祭祀祖先的同时,也享受着春天的美景。“山西打开清明节的方式”早已与各地习俗民风深度融合。插柳枝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柳枝生命力顽强,插柳寓意着生机与希望,也有驱邪祈福之意。在山西一些乡村,仍流行着插柳枝、做清明馍馍等传统习俗,传承着这份独特的节日味道。在晋北地区,民间保留着吃寒食野菜的习俗;在晋中地区,蒸制燕子形状的“子推燕”面点;在临汾洪洞一带,则用“蛇盘盘”“刺猬驮元宝”等造型花馍来祭祀;在运城,用荞麦制作“寒食凉粉”搭配野菜凉拌,作为寒食节美食。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会长李荣钢说:“忻州、原平等地搭建十米高的‘架火秋千’,民谚称‘清明荡得高,一年不腰疼’,这一习俗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山西‘清明节俗’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见证着这一传统节日的时代生命力。《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由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上升为国家节日,这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实例。”
  山西的清明节习俗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对现代文化的吸收,体现了深厚的地方特色。如今,这些习俗通过非遗保护、研学旅游等方式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本报记者杨凌雁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